商鞅、范雎[jū]、张仪有两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从魏国出来的人才,他们都做过秦国的相国,而且是三位巅峰级的相国。
商鞅在秦孝公时助力秦国变法,让秦国崛起而扩充。张仪在秦惠文王时连横六国,破坏公孙衍的合纵,解决了秦国的“生死局”。范雎在秦昭襄王时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从此让秦国打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国土,加快统一步伐。
三个人虽然对秦国做出了极为巨大的贡献,但是命运的归属却截然不同。商鞅最终被逼叛变造反,死后还被惠文王车裂示众。张仪虽然连横计划先成功后失败,但看破局势举动出任魏国相国,病死在当地。范雎呢?因为受到举荐恩人的牵连,他卸任相国,病死在封地。
三人中,只有商鞅死的悲惨,不得善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商鞅,因为他天生刻薄、少恩德,所以不得善终。其实不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商鞅是一名固执的执法者。他固执的性格造就了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也把法律在秦国落实得淋漓尽致。他知道严格执行法律会得罪人,全面施行会触碰别人的利益,但是法律就是要平等,就是要实行到底,这才能叫做法律。
商鞅就是俗话说的“一根筋”。
张仪是油嘴滑舌的说客,他的一生全靠一张嘴打下江山。从楚王那里骗六百里土地,事发后还成功从楚王手里跑路。一张嘴让搅得六国“魂牵梦绕”、“云里雾里”,这就是他的能力。
张仪就是俗话说的“赖皮”。
范雎是一名谋士,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生忠诚报效昭襄王。当初他受辱来到秦国,是昭王慧眼识珠,对他言听计从。他一生睚眦必报,恩怨分明。他虽然辉煌,却从没亏了自己的心,一切释然坦荡。
范雎就是俗话说的“阴狠”。
说完他们的性格,再回头看看他们的性格是如何决定结局的。
固执的商鞅在秦国得罪了太多的人,不论是秦国贵族还是太子、公子,不论是魏国高层还是秦国中层,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的。一根筋的商鞅仅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虽然这就够了,但孝公一死,他注定毫无退路。他没有张仪的油滑,为自己留好后路。最后的时刻,他很慌张,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为秦国奋力一生,现在为什么还要被追捕?他固执地认为,只有两条路:回熟悉的魏国或者在熟悉的秦国寻找机会。
他为什么不去韩国?为什么不带兵闯过边界去楚国?为什么不乔装打扮再去燕国?
商鞅太固执了,这种有些病态的固执让他“一根筋”的觉得:世界上只有秦国、魏国,其他国家他去不了也活不下去。
还有一种最大的可能,商鞅在魏国拒绝他入境后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想以自己的死验证自己的“法”。让“商君之法”留名,让自己留名。
如果秦王杀了商鞅,什么名义?以叛变的罪名杀商鞅全家,商邑一起叛变的人都要连坐获罪。这就是“商君之法”最好的应用,这也是秦国用法治国最好的证明。
如果秦王不杀商鞅,那么这些公子贵族、秦王将相谁不是恨他入骨!不杀他?让商鞅活在这些人的眼前?多么气人!别人不知道,公子虔被商鞅割掉鼻子,嫌自己丢人,在家里憋了八年不敢再出门。如果商鞅不死,公子虔肯定会疯!
在这种可能下,商鞅是开心的、快乐的。他骑在马上,带领着家兵,脸上带着笑,冲向那“商君之法”训练出来的强劲秦军。
商鞅的死就是商鞅的生,换句话说:他被车裂就是凤凰的复活。
商鞅以自己的法重新存活于世。
以商鞅固执的性格,这种原因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说张仪,他得善终,因为他运筹帷幄多年,虽然他喜欢昭襄王,愿意忠于他一生。可是一旦昭王死了,张仪会有无数种退路,不论去哪个国家,一张嘴就能活得潇洒自在。他去魏国,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而已。对于张仪来说,遗憾的只是自己的“知己”死了,而新的君王与自己真的说不到一起。
范雎得善终,因为他“阴险狠辣”。对自己有恩的,范雎都帮助、举荐。对自己不好的、影响自己前途的,范雎一个也没放过。诬陷他的须贾,范雎当众给他喂马饲料,颜面扫地,再无作为。迫害他的魏国相国魏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魏齐),两个大人物想救都救不活,最后被逼自杀。劳苦功高的白起不喜欢范雎,将来肯定是祸害。虽然范雎没有直接杀他,但从中进行助攻不少。
阴狠的范雎知道自己不论什么结果他都不害怕。他已经没有敌人,对他有仇的都死了或者残废了,剩下的只有他对别人的恩德。虽然没想到郑安平和王稽两个他施恩的人叛变,但是范雎的退路已经自然天成,他注定不会惨死。
性格决定命运,自古使然。三位秦相都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为秦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令人钦佩,也值得让人深思。
参考资料:《史记》
原创声明:本文由一道知衡原创并发布在今日头条,谢绝抄袭转载。
本文原创作者: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