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另说名玄龄,字乔),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大唐初的明相,”贞观之治“能够形成稳定局面,居功至为,无人能敌。一生颇为曲折,宦海浮沉三起三落,还是依然稳居相位,被后人膜拜,其中秘诀值得探讨。
房玄龄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胸有才华,并且有着天生的政治敏感天赋。十八岁,考中进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房玄龄就察觉到李世民有天命所在。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后,房玄龄就认定隋朝将忘,李渊父子能夺得天下。毅然”杖策谒于军门“,投奔李世民。多次秦王李世民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参军。
房玄龄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老成持重,目光长远。每次出征得胜,其他人都争先恐后的抢夺珍玩奇物,而房玄龄却尽心尽力的替秦王李世民招揽人才,整理各地的民情、图书典籍,为以后夺得江山治理天下打好基础。房玄龄这些做法,为李世民赢得了很多人才,更是为李世民树立了求贤若渴的形象,也为以后的皇位争夺战,在民心归属上夺得先机。房玄龄的这些做法,赢得了李世民的充分信任和重用。
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的皇位政治斗争中,充当了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角色。他建议李世民从太子李建成身边重要的角色人物开始下手除掉,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这些想法和李世民一拍即合,成为李世民赢得皇位的重要人物,也奠定了房玄龄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及特殊又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房玄龄管理着大唐王朝的财政预算和账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连李世民都曾劝房玄龄不要如此劳累,可他依然如故,夜以继日的处理事务。
房玄龄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李世民授予其”太子少师“的职位时,就上奏退出权力中枢,李世民不仅不批准,还下令不允许房玄龄在提此种要求。当太子准备仪仗队拜见房玄龄时,房玄龄始终没有接受这种礼遇。高举相位,深受重任,却仍谦恭礼让,谨慎的维持君臣之道。
孜孜为国,知无不为,是房玄龄的为官之道,虚幻若谷,德才兼备,更是房玄龄作为大唐盛世明相的风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上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房玄龄与世长辞后。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一代名相,房玄龄,为后来者树立了良相的标准,其贤能与品德,后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