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东人,现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山东人真虎,山东人真能喝,山东人说话真能带偏人,还有一个就是山东人闯关东。说起“闯关东”这三个字,很多人对这三个字不是很了解,为什么山东人会在饥荒战乱时期,“闯关东”?为什么他们不去江南呢?明明江南更加的富庶呀?其实原因很简单。
江南作为中原领土上少有的富庶地区,就算是在战乱时期,江南不会穷到什么地步,但是江南作为富庶地区,有富庶地区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多”不管是在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发展快的地区人口就是多,比如古代的江南,比如现在的北京上海。这也是为什么闯关东为什么不去江南的主要原因,去了江南,江南的人口已经到达饱和地步,就算是想要找零工也不好找,所以去江南做什么?换个地方等死吗?
在历史上闯关东最厉害的时候,江南也正在乱,在当时南方太平天国刚刚兴起,清朝和太平天国还有的扯,而且当时,清朝以叛贼为由,杀了很大一部分江南人,为的就是让江南在短时间内乱不起来,在这种时候,清朝时不会允许有流民下江南的,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恶言,去江南也会被以叛贼为由杀死,就算侥幸逃过一劫,江南一时半会也恢复不过来,就相当于换个地方继续饿着。
而且,真以为闯关东就是一无所有的闯?真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不管是在古代也好,现代也罢,中国最讲究的是就是人情,在这种时候也是人情上场的时候。在当时闯关东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有钱赚能活命,二是文化相近。知道在当时文化相近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在关东有很多人有亲戚,有朋友,有老乡。
东北地大物博,资源辽阔,不缺的就是耕地,唯一就是人口稀少,多余的土地肥沃无人耕作,自然资源丰富,这样闯关东的人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土地和矿产。相对而言,南方江南地区人口稠密秩序稳定,很难快速的获取生产资源,因此,闯关东的这批人,正是看重的这一点。江南地区号称三山六水一分田,尤其是浙江耕地面积更少,从地形上来看这里大多以山和水为多,古代在服务和旅游业没有开启之前,这里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而江苏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地势比较平坦,在古代称之为鱼米之乡。
不过如此富饶的江南人口早已爆棚,耕地光是本地人都分不过来,逃难的人去了更是没有什么机会,山东人选择东北其实在文化上也比较接近,山东大汉,东北汉子,是吧!听起来就像一家人。所以比起江南的小家碧玉,水路纵横,山东人更加认同东北的大平原,并且两地的百姓在饮食风俗和文化上也很接近,交流障碍比较少。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更容易沟通,而且山东人和东北人自古就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很快他们就能在东北适应那里的生活习惯。
因此,这些人宁愿选择寒冷的东北,也不去富裕的江南就是这个道理。
在那个兵荒马乱靠天吃饭的年代,多少人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苦苦寻觅自己的生存之道,又有多少人因贫穷饥饿而丧了命。对于勤劳肯干的山东人来说,不走出去,就等于等死,因为死守在自家的家乡,就要被饿死,所以这些山东人就把眼光瞄向了东北大地,东北无疑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北离关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相比遥远的江南更近一些 ,山东人出了山海关之后,就是关东地界,对于战乱年代,拖家带口的他们,自然会选择路途比较近的地方啦!所以这也是山东人选择东北的一个有利条件。
因为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生存根本,在哪个落后的年代,农民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饭碗,正是这个明智选择也成就了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在东北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从此世世代代就生活在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闯关东这些人的壮举,也对中国东北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一个好地方,所以当年以山东人为首的闯关东的大军,真的是选择了一个好地方。中国古代百姓最重视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如果说闯关东的原因就是生活过不下去,要另谋生路。那闯关东去往的地方一定是,有认识的人在,有根底,有活下去的可能,这才是闯关东的原因。其实在当时闯关东的开始,只要江南有人的早早的就走了,江南路途更是遥远,不是闯关东能够相比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在战乱饥荒年代,山东人宁闯关东,也不入江南”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果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