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登基为帝的女子,除她以外,像吕后、慈禧等女性,也都曾实际掌权,可是她们始终未能跨越最后一步,名义上仍然是太后,只能称制而不能称朕。把这三位名噪一时的实权太后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厉害之处。
事实上,她不仅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而且早在高宗在位之时,就已经开始干预甚至直接处理朝政,还与高宗并称\"二圣\"。
与高宗并称\"二圣\"
十五年的帝位,再加上高宗年间长达十六年的经营,按理说,武则天对天下的掌控已经无所不及了,然而诡异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居然很轻松地被以其儿子李显为首的一班人马用武力推下台,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
这场政变,进行地十分顺利,也十分迅速,历时仅仅数天。政变翌日,武则天就宣布让儿子李显监国,又过一天,就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他。
晚年被推下台
垂暮之年,无力再掀起风浪
为什么主管朝政三十余年,甚至当了十五年皇帝的武则天,在面对这场政变的时候,会变得如此无力,甚至毫无反制措施?
个中原因,其实很复杂,首先一个容易想到的,就是武则天老了。当时的她,已然垂暮,生命只剩下不足一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就算年轻时再有手段,此时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事实上,那时的武则天,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帝,可是早就已经不怎么管事了。她宠幸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朝廷上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由这两个年轻后生转达。
宠臣干政,文武百官已离心离德
这两个人,并没有什么能力,只是凭着武则天的宠爱作威作福罢了,朝廷百官都恨其入骨,明里暗里与其作对。如此一来,武则天对朝廷的掌控,就比之前弱了许多,再加上消息闭塞,政变的消息也就不容易提前获知了。
二张的干政,也直接导致朝廷百官对武则天离心离德,别说她没有提前获知消息,就算真地获悉了,恐怕也很难左右局势,最多只是让政变的过程变得不太顺利而已,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更何况,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还政李氏已经是大势所趋,李显都已经是正式的太子了,让百官选择,他们当然会更愿意站在年富力强的太子这边,而不是行将就木的武则天这边。
综合以上,就可以得出神龙政变能够轻松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那就是武则天年老,再加上宠幸二张,导致百官对其离心离德,就算真起冲突,他们也会更愿意支持太子李显。
李唐宗室,维护正本是王道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李氏族人齐心协力,联手促成了这件事。
其实当时的李唐宗室,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李显和李旦,就明显存在着严重的竞争关系,甚至连太平公主,也可以说是自成势力。然而在神龙政变这件事上,他们却是站一条船上的,彼此之间合作很默契。
因为他们都明白,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只有合作才能双赢,否则就是双输。所谓共同敌人,就是指武则天的侄子侄孙们,虽然他们不是名义上的继承人,却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
当然了,政变能够成功,与主导这场政变的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的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整个过程,这些人做得严丝合缝,没有透露半点消息,而且行事果断,迅速将受武则天宠幸的二张斩首,并立刻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等到武则天发现之时,形势已经是一边倒了,这让她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对方提出的禅位要求。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武则天在这件事中的表现,也实在是太窝囊了,与她\"唯一女帝\"的头衔极不匹配。然而实际上,这场政变虽然把她赶下了台,却也不过就是把她已经拟定好的计划提前实施了而已。
要知道,早在此之前,李显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只要武则天一死,他就可以立刻继位,相应的,武周王朝也将立刻结束,天下重归李唐皇室。
所以说,这次政变,并没有对武则天起到多大的伤害,她失去的,不过就是一个渐渐失去实权的皇位再加上两个男宠罢了。她自己的子孙,以及娘家的人,都没有受此政变影响。正因如此,神龙政变能够轻易成功,最大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武则天无心防范,反正有没有政变,结果都是一样,已经暮年的她,生前禅位还是死后自然退位,于她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