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永绝后患,又斩草除根,还杀光了二人所有的儿子,随后又将自己的弟媳、漂亮的杨氏收归的后宫。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政治是流血的战争”,在此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太原起兵时,意气风发的李渊,面对这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懵圈了。尽管,当时李世民只要了太子的职位,没有当即请他下台。但李渊这个皇帝日子很难过的,老年失子,而且是两个亲生儿子,外加十几个孙子,与其他非常悲痛,不与说是经受打击后非常哀伤。
事变余波没息,朝中原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大臣为他喊冤,声泪俱下地要求皇帝主持公道。其实,任何朝代不是谁有真理就能说话算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硬 道理。现在,李渊手中没有了权力,军队被李世民控制住了,自己对李世民杀死哥弟的行径自是深恶痛绝,但又能如何呢?
况且,在当时,能继承自己基业的,只剩李世民这样一个儿子了呢。搞不好,自己老命殒亡不说了,江山无人继承是大事!他是没有与秦王兵戈相见的打算的!但,李世民不一定这样认为。
黯然神伤的时候,李渊可能有所后悔,太子与秦王有矛盾他一清二楚。他没有及时消除二人的隔阂,还乐于看自己的儿子相互争斗。内心里,他忌惮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又不想让李建成轻而易举地做接班人。所以,他一直在皇位上盘蹲不去,又不愿意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居中调停。
李渊喜欢皇权,而玩权术者都对搞权力平衡感兴趣。他是留心了,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在自己面前争宠。我们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因为,帝王家的子弟在权力面前喜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六亲不认、你你死我活。这样,亲情就不可避免地一点点被抹去了,嫌隙加大,你死我活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律。
待秦王快一枝独秀时,李渊才决定扶持东宫势力,李渊开始配合李建成打压李世民了,他处心积虑地逐渐瓦解天策府人员的势力与意识。这让李世民感到严重的不安,李世民才铤而走险———李世民愿意摆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这样的做的姿态,最后与自己的心腹们一起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该杀,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而且风华正茂,来日方长,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过,能活下来不容易,都应该安宁下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惜。秦王要了他俩的命。老父亲李渊心知肚明,秦王自然也心中有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1.玄武门之变的根本目的是争权。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秦王已经清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让李渊继续当皇帝,朝廷政局不好控制。太子旧臣依然向着李渊,这样夜长梦多,会节外生枝;这是果断坚决的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况且,此前,李渊是向着哥哥的,如果形势一变,李渊利用权力罢黜自己不是没有可能。
2.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不可能一下子清除殆尽,这两股势力有一股与李渊挂勾,都够自己喝一壶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旧部还随时要求李渊为他们翻案呢?
3.在封建社会,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李世民的行为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他需要加强舆论的引导,为自己光明正大地执政造舆论,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果皇帝还是李渊,很难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