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唐王朝称得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被女皇武则天尊称为“国老”的狄仁杰,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在虎狼出没、风云变幻的唐朝政治舞台上整整活跃了几十年,虽也几经沉浮,但最终还是得以保全,并留下了不少政绩。
当他九十三岁高龄病老而死时,连性格暴虐、杀人如麻的武则天都动了感情,流着眼泪,发出感人肺腑的赞叹:从此“朝堂空矣!”
狄仁杰得以善终,是否像有的封建政客那样,依靠圆滑的处世之道、奸诈的手腕权术?并非如此。他是以自己出众的智慧和计谋,才格外受到主子的青睐。下面几个片断,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在监督一项工程时,不慎误砍了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高宗李治闻讯后,下令要将他处死。
那时狄仁杰正担任大理寺丞,是一名审判官员,他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就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权善才的罪够不上死刑。
李治见有人反对,心里很不高兴,板着面孔说:“权善才非杀不可,否则联就亏了孝道,对不起父皇。”
在场的人见皇帝动了火,而狄仁杰还想争个明白,生怕会给他带来麻烦,暗中不停地使眼色,劝他不要再多嘴,赶快收场。
这时,狄仁杰已经意识到,跟皇上对着干、犯颜直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他灵机一动,转换了一种口气,诚恳地对李治说:“陛下,臣听说逆龙麟、顶撞君主,自古以来被看作是最难做到的事。臣下愚昧,却以为不然。”
“爱卿何出此言?”李治有些惊讶地问道。
“陛下,如果是在夏桀、殷纣的时代,逆龙麟确实是很难做到的。但如果是在尧、舜的时代,那就容易做到了。现在臣下有幸,遇到的是尧、舜,而不是夏桀、殷纣,所以不怕遭到像比干那样的杀身之祸。”
“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杯,汉文帝要给以灭族的处分,廷尉张释之当面谏诤,最后汉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只把罪犯一人弃市。
“魏文帝打算从冀州迁移十万户士兵家属到河南,侍中辛毗扯着魏文帝的衣襟力谏,最后魏文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正所谓‘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现在臣不能使陛下采纳臣的意见,臣死之后,在九泉之下也羞见张释之、辛毗。陛下制定的法律公布于众,什么样的罪,怎样判处都有规定,怎么能所犯的不是死罪,却要处死呢?
“一旦法律失去了准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现在陛下仅仅因为昭陵上的一棵柏树,就要斩杀一员大将,后代人将会把陛下看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这就是臣所以不敢执行陛下旨意的原因。”
听完狄仁杰的这一番长篇大论,展现在李治面前的是一位耿耿忠臣的一片赤胆忠心,他的脸色很快就变得温和了。最后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又有一次,那已是武则天当政的时代,狄仁杰当时正出任豫州刺史。
前任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是唐太宗的儿子,他因不满武则天当皇帝,起兵谋反。李贞利用职权,胁迫了大约六七百人一起参预叛乱,还授予他们各种官职。
事变平息后,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这六七百人都属于“逆人”,统统该判处死刑,还牵连到家属五千余人,将被籍没为奴。
身为刺史的狄仁杰却有不同意见,他以为那六七百人都是误入歧途者,不是真正的“逆人”,更何况他们的家属。但在朝堂上他没有公开为之争辩。
退朝后,狄仁杰给武则天上了一封密表,以婉转的措词说:“如果我当面奏明这些人无大罪,是受牵连者,似乎在为逆贼辩理,给人留下把柄,但如果不将情况如实向陛下反映清楚,又会背离陛下对百姓一向体恤的意旨。”
这份密奏感动了武则天,她终于下令将死罪改为流放,得救的人感激得涕泪交加,跪拜在德政碑下久久不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