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中有名的战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吕布了。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大家都会把吕布排在三国第一武将的位置,之后还有关羽、赵云等,都可以说是有名的战将了。但本次要说的这位战神,他可能个人武力值并不高,但他的战绩绝对是三国中首屈一指的,这个人就是曹操。
之前《维基百科》》做过一次人类史上前100名大将军的统计,曹操力压全球历史上众多将军,排在了第九位,这个排名是按照战争胜率来排的,这也足以说明曹操一生打仗胜率之高,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
曹操一生打过无数胜仗,要说最有名的一仗,莫属官渡之战了。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都非常有名。官渡之战曹操以2万军队抵挡袁绍10万大军。最终战争结束后的伤亡情况为曹操伤八千,袁绍十万大军全部覆灭。曹操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三国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的战绩。
先来说说这场战争吧,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军攻打许都,曹操驻扎在官渡抵抗。战争初期,曹操处于劣势,甚至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他兵力不足,粮草不足,士兵也都疲惫不堪,甚至有逃兵出现,背叛曹操而投降袁绍。当时曹操也非常担忧,还给荀彧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抵挡不住了,准备撤退。
但荀彧回信给曹操,让曹操一定要挺住,因为袁绍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了官渡,是想与曹操一决胜负,这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谁先撤退就意味着输掉了战争,这次也是击败袁绍的好时机。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继续与袁绍相持。
但反观袁绍呢?许攸向袁绍建议说:“曹操兵力本来就少,并且还集中在官渡,不如趁现在攻打许都,让曹操在两头疲于奔命,一定能战争曹操”。但袁绍非常固执,并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执意要先打败曹操再说。后来许攸在袁绍那待的很不愉快,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得知许攸来投奔,都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去迎接许攸了,并高兴地说:“许子卿远道而来投奔我,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
许攸建议曹操偷袭袁绍在乌巢的一万多辆辎重车,因为乌巢守军戒备松懈,突袭此处可将袁绍的粮草和军用物资全部焚毁,这样袁绍过不了多久就会自行溃败了。曹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领5000骑兵夜袭乌巢。
袁绍听说曹操偷袭乌巢后,其下大将张郃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说:“曹操率精兵来袭,一定会攻破淳于琼把守的乌巢,辎重被毁,我军必败,请让我前去支援”。但袁绍却听从了另外一位将领郭图的建议,派重兵前去攻打曹操大营。但尴尬的是,袁绍既没有攻破曹操的大营,反而让曹操把自己的后方粮草全部焚毁了。之后张郃也归顺了曹操,这让袁军大为慌乱,于是全军崩溃。袁绍后来率800骑兵逃走,一年后就因病抑郁而终了。
曹操能获胜的首要原因是地理位置,曹操选择官渡作为主战场,主要是因为他早在官渡之战的前两年,就已经在官渡修筑工事了,这里是个战略要地,官渡地处水网交错的区域,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曹操在此修筑工事,效果事半功倍。
从战争经过来看,袁绍失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与其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有很大关系,他帐下其实有很多人才谋士,但是都没有好好利用,不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从而错过了很多获胜的关键机会。反观曹操,他对人才的渴望程度在历史上都实属罕见,也能接纳能人之言,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实至名归。
曹操与袁绍很早就认识,可以算是发小了,也是同事,没有成为对手之前,二人关系还是不错的。在《三国志 武帝纪》中曾记载到,当初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袁绍问曹操说:“如果起事不成功,那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袁绍说:“您认为哪里可以呢?”,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之地,兼有绒狄之众,向南去争夺天下,也许会成功吧”。曹操的方法比袁绍简单,却比袁绍更有大智慧,他说:“我任用天下有智慧和有勇力的人,用道义来管理他们,到哪都能成功”。二人的对话,就可看出他们在眼光谋略上的差距。
曹操在三国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枭雄,很多人对曹操有所误解,大多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曹操被设定为了反派人物,而蜀国的刘备则被设定为正派人物,小说毕竟是小说,它跟真实历史还是有出处的。曹操是有很强的个人魅力的,他爱惜人才、有胆识有远见、善于聆听、情商也高、军队纪律严明,所以,才有很多人才都投靠到了曹操门下,魏国也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人无完人,诚然曹操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但这些瑕疵却成了后人对他批判的话柄,着实有些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