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在大明所有帝王中,有两位帝王死得最让人心酸。一位是崇祯帝,本非亡国之君,却最终吊死煤山,最后的遗言是: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另一位就是明成祖朱棣,因为包括崇祯在内,都好歹死在了家里(京城),可朱棣却死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内蒙古海拉尔),堪称是人都死了,却还在为子孙打天下。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大明风华》虽改动了很多历史,但关于朱棣之死,却反应的比较真实。同时也给予了这位帝王极高评价——朱棣人虽死于榆木川,但魂魄却一身盔甲,骑着马,缓步行走于朱明王朝的赤色天地之中,依如生前一样坚毅而不可阻挡。

不过唯一遗憾,或是说,让观众不解的是,为何没有给出朱棣的遗言?而是直接选择了,让朱棣魂归京城,催朱高炽继位。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棣临死前,既没有提太子朱高炽,也没有说皇太孙朱瞻基,而是莫名其妙地说了五个字:夏原吉爱我!出自《明史·夏原吉传》)那么,这夏原吉是谁?

夏原吉堪称是三朝元老,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担任了户部主事,建文帝登基后,任户部右侍郎,直到朱棣称帝时,才终于升任为户部尚书。

三朝皆供职在户部。那么户部在明朝时主要管啥?“掌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所以夏原吉才是妥妥的大明财神爷,根本不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自然,关于朱棣的一切举措,就都绕不开财神爷夏原吉了。比如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北征漠北……朱棣想干啥,都必须要先跟夏原吉通气。根本不是《大明风华》中,总是朱高炽跑出了,拿银子说事,试图否决朱棣。这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是人家夏原吉在干!

就说朱棣这最后一次亲征漠北,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夏原吉,几乎指着朱棣鼻子吼:还打?往次出征,老大你知道损失有多惨吗?“军马储蓄十丧八九”,且国内还总有灾祸,这都需要拿出钱来。再说老大你这身体,也不适合出征了,不能再打了!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结果气得朱棣都蹦了起来,敢这么对我说话:罢官,抄家,下狱——当然,千万别杀了。就这样,夏原吉被扔大牢里反思去了。朱棣在扫除了夏原吉这个最大障碍后,毅然出兵了。

果然事实证明,夏原吉是对的。朱棣已是花甲老人,身体出现问题。这才在临死前,想起了夏原吉,说出了那五个字。其用意非常简单,就是赦免夏原吉,他才是真正为我朱棣考虑的人。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分析:从上面的史料中,其实很容易判断出,朱棣在这次出征之前,其他皇子和重臣的态度,那就是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比如朱高炽,虽史书也好《大明风华》也罢,都把他表现得那么仁德和孝顺,但实则从朱棣这遗言中,已经能判断出,他当时的真实状态,就是如履薄冰。毕竟他若当时敢死谏,结果必然是别想当太子了。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应是巴不得老爸出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倘若朱棣正常死于北京,必然是朱高炽登基,毫无障碍,属于正常程序了。

这点后来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自南京赶回北京登基时,已经表现出来了。汉王朱高煦,就派人半路截杀朱瞻基,他想回京继承皇位。结果朱瞻基棋高一着,给躲过去了。

而重臣们,更是如此,反正都是打工。与其在朱棣这样的老板手下,真不如跟着朱高炽舒坦,这是必然。哪怕杨士奇等,都会有这种想法。

朱棣临死前,为何不提朱高炽,也不说朱瞻基,却说:夏原吉爱我

结论:“夏原吉爱我”,朱棣的这五字遗言,堪称是很悲凉的遗言,为大明帝国玩了命,哪料临死前却发现,只有夏原吉一个人,才是一心一意为自己和大明着想。不然,就凭夏原吉那官职,堂堂大明财神爷,多肥的美差,若有一点私心,撑得他逆朱棣的龙鳞。

孤独的朱棣,是带着一股悲凉心情,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而刚正无私的夏原吉,也由此得到了历史的尊重。所以,倘若真有一种爱,能穿越历史久久回荡的话,那也唯有大义担当的无私之爱!

上一篇

倘若二技能增加50倍,墨子笑了,守约无敌,但没有英雄比她更强

下一篇

和刘诗诗最有CP感的男星:吴奇隆排不上名,李钟硕看她的眼神太苏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