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语》记载: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姜维本是魏国人,蜀国投降后被质疑真心降曹
姜维是蜀国后期的一位著名的将领,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一个魏国人。在202年时,姜维出生在魏国境内天水冀县,他的父亲是天水郡功曹,在镇压羌人叛乱的时候,死在了战场上,因此魏朝廷授予了姜维中郎一官,出任天水郡参军。
在建兴6年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伐魏,而姜维随着天水太守马遵,巡查边地精心防御,当时各地都在响应蜀国的征讨,马遵于是认为姜维怀有不轨之心,便拒绝姜维入城,眼看着后面的蜀国军队将至,姜维无奈只能投降于诸葛亮。
后人对于姜维的评价向来不错,但是他有一点却曾遭人诟病。那就是当蜀后主刘禅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之时,姜维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因此,人们都认为他当时是真心归降曹魏的。
而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是手握重兵而被司马昭猜忌,但他百口莫辩只能举兵造反。不过,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以及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而阴险的司马昭为了彻底的消灭蜀汉的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然而,在姜维死后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现世,世人感叹: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得诸葛亮器重,成为征西将军
当初,诸葛亮发现姜维精通兵法,且能征善战,于是暗暗指定其为继承人。当时的姜维年纪才不过二十七岁,诸葛亮将自己的所学倾尽相授,而姜维在诸葛亮的帮扶之下,任命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之后,又升迁到征西将军。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继承诸葛亮遗志,却处处受限制
在建兴十二年时,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维听从了诸葛亮的遗命次于魏延断后,但是魏延却不愿意听从当时的指挥官杨仪的调遣,从别的地方撤退了。
于是,姜维亲自率领蜀军,击退了前来追击的司马懿,在此,他初步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
而在后来的时间里,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坚持要求北伐收复中原,以光复汉室宗族,是当时蜀国国内的主战大臣之一。遗憾的是,当时国内大将军费祎等人,主持修生养息,不与敌军交战,因此姜维的军队数量不超过一万。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但是,后来由于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因此姜维得以掌握了蜀国军权,于是他开始了北伐大计。
姜维苦心同魏军作战,不料刘禅却向魏国投降
在廷熙十七年时,姜维率军从陇西二胡,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以及临洮等区域,并率领当地县民归往蜀国。
此外,姜维对魏作战获得胜利的战役还有很多。然而无奈的是在景耀五年时,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而黄想废掉姜维提拔心腹阎宇,姜维被迫去种麦避祸。
随后,钟会率领大军入侵,姜维被邓艾牵制驻守阴平。后来关口失陷,姜维只能退守剑阁,原本能凭地势险要守下来,但是刘禅却在成都投降于奇袭部队,并命令姜维投降,气的姜维用剑砍石头,但君命难为,姜维最终投降于魏国。
他至死也没有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后来姜维见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趁机挑拨。264年,钟会起兵准备造反,但事情暴露,姜维和钟会等人,都被杀害在乱军之中。
这说明,姜维对于光复蜀汉的心思一直没有破灭,依然想着复国。但是,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却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人认为他是一心降曹的。
一封密信现世,姜维得证清白
公元346年时,桓温讨伐西蜀造反的成汉政权,没用多久就将其消灭。而桓温的部将孙盛在搜索战利品的时候,意外的在蜀宫殿密室找到了一封旧信,上面写了二十三个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很明显,这是姜维在投降后写给刘禅的信,也难怪专家说,有如此忠诚之士继承诸葛亮遗志,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姜维的才能是得到了诸葛亮的肯定的,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他的忠诚却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毕竟他是一个魏国人,但是事实证明,姜维的忠诚是日月可鉴的,在蜀国大厦将倾之际,依然能够全心全意为蜀国而出生入死,也不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一番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