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在清军入关后对汉人执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同化奴役政策,此时涌现许多富有民族尊严的仁人志士,一腔热血鉴真情。在历史上,同有个朝代也如明朝有过类似的处境,那就是宋,同样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吞并下出现了大批的殉节者。作为沿袭儒家文化的宋明两朝,在殉节者方面会不会有什么关联或者出入?

一些答案提到了明末殉国的数据,但目前还没有答案说明宋朝的数据。其实针对南宋士大夫去向的定量研究也不是没有。历史学家陈得芝先生发表的文章《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中,对宋理宗、度宗两朝的328名进士,这应该相对符合“士大夫”的标准,样本容量也比较大了,入元后的去向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自宋蒙战争爆发以后殉节者(包括战死和自杀)71人,占21.65%;

入元隐遁不仕者174人,占53.05%;

归降和出仕元朝者83人,占25.3%。

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宋朝士大夫在亡国时选择殉国者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并不高,这还是包括了元军下江南之前的殉国者数据,题主说的好像普遍“选择投海自杀”一样,并非事实。

南宋士大夫中,最有名的两个殉国者一个是文天祥,一个是陆秀夫,后者确实是选择投海,前者虽拒绝投降,但也不是要非死不可,比如他曾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也就是做道士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后来留梦炎等提醒忽必烈,文天祥若被释放可能会“复号召江南”,才使文天祥遇害。而文天祥本人显然对当时的宋朝士大夫是极其不满意的:朝廷养士三百年,无死节者。如心先生差强人意,不知今果死否?哀哉,哀哉!

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宋末三杰 陆秀夫

这是在福建抗元的文天祥于1277年正月拒绝宋降将李珏、王积翁劝降的书信,其中提到的“死节”代表“如心先生”就是跟他一样是状元出身的陈文龙,他在兴化失守被俘后绝食而死。当然,“无死节者”的说法确实夸张,但也能反映当时殉节士大夫的数量是很少的,所以才令文天祥如此寒心。另外,殉国固然是一种气节的标准,但拒绝出仕元朝、以遗民自居的士大夫也不能说不如那些殉国的人有气节。写《铁函心史》、画兰不画土、“一心中国梦”的郑思肖,不也被公认为是很有气节的人物么!

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南宋

总之,不可对宋末士风过高估计。宋度宗朝的史臣黄震在论述时之大弊时其中一条便是“士大夫无耻”(其余三个是民穷、兵弱、财乏)。一些在宋末攻击权臣而名噪一时的士人投降元朝,就更为人们所不齿,以致有“开庆六君子、至元三搭头”之讥--“六君子”指因攻击丁大全而被谪的潮头头,“三搭头”就是蒙古“婆焦”发型,讽刺黄镛、曾唯两位“君子”剃发降元之事。像题主所说“宋朝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这种似是而非的印象,是经不起史实推敲的。

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蒙古入主中原

提到宋金对比,比宋明对比更有意义,这点倒是不错。金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我们看元代文人虞集的一番话:

女真入中州,是为金国,几百年。国朝发迹大漠,取之。士大夫死以十百数。自古国亡,慷慨杀身之士,未有若此其多者也。

——《道园学古录》卷五,《田氏先友翰墨序》

虞集是出身江西的宋人后裔,没必要为金朝贴金。虽然没有明确数字,但可以肯定金末殉节者的人数是绝对不会少于南宋的,当然有其客观原因,成吉思汗、窝阔台时代的野蛮程度是远在忽必烈时代之上的。

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清军入关

就明朝而言,降清的士大夫固然不少,但因为剃发令等因素,殉国者的数量亦颇可观,拒绝出仕而以遗民终老的就更多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也不是没有,1997年台湾学者何冠彪出了本《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在第二章《明末士大夫的殉国人数》中提到清朝所修《胜朝殉节诸臣录》所载明末殉国人数为三千八百八十三人,并得出了“明季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的结论。士大夫有多少人殉国虽然无法明确统计,但肯定是不在少数的。不过作者又强调,相比明朝士大夫总人数,殉国者所占的百分率“实在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士大夫选择弃死求生乃至出仕清廷,这跟宋末士大夫没有本质区别。

发与头的思考:同为儒文化继承,宋明两朝为何差了这么多?

剃发

归根结底,人类的求生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战胜后天所灌输的信念的,但是犹豫下一个王朝的种种制度会改变很多殉节者的选择,在发与头之间,或是耻辱与荣誉,都是改变这群儒学士大夫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

苏联人德国人都是敌人!所谓华沙起义只不过就是愚蠢的提前夺权

下一篇

作为红色苏维埃最大的敌人,波兰军为什么从来不和白卫军联合进攻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