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济,晚清宫廷侍卫,出身满洲贵族富察氏,曾在紫禁城中护卫慈禧和光绪多年,熟知晚清史事,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和庚子之变等重大事件。他晚年口述的回忆录《晚清侍卫追忆录》中,对自己在宫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一次回/ + ^ I E {顾总结,从一个独特视角再U ~ * 4现了晚清光绪年间的史实,o s , P E |其中提8 a + :到一件不为人知慈禧救光绪之事。
甲午之战的o 9 u失败,给了清朝君臣劈头一盆冷水,让他们明白,清朝此时已经处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中。年轻的光绪帝,J c J d } 3不甘心大清朝就这样毁在自& ; - ( e g f己手里,竭尽全力想要振兴清朝,重振往日荣光,戊戌变法由此隆重登场。
变法图强,锐意革新,对于当时的清朝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光绪在实行变法过程中,却犯了宋神宗当年犯过的错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速”,犯了不顾实际情况、急于求成的毛病,并最终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产生尖锐对立,并引发激烈冲突。
1898年9月,急火攻心的光绪,想利用军阀袁世凯来一个“围A & V V u T园杀后”,彻底解决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q | , % u E力,结果自不量力A + O D I [ q,被慈禧反戈一击,把他囚禁在西苑瀛台涵元殿,谭嗣D ! t 3 E Z M同等七君子被害,戊戌变法就此终结。
慈禧对光绪极为恼怒,于是加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有废黜光绪、另立新君之意。此举却引发西方列强高度关注,他们都对慈R - b % I 7 S $禧囚禁光绪的行为不认可,导致双f _ i u v = { 2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1900年的E $ j , / ~ b庚子之变中,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曾经面临一次生死考验。当时各地义和团的拳民大批进入京城,拿刀动枪气势汹汹,慈禧幻想依靠拳民力y . + h S量巩固自己的地Y 0 ) ; K l 2 P X位,并打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因此对此表现的态度模糊,实际上持纵容支持态度。
老奸巨猾的端郡王,为了拿掉光绪帝让自己的儿子溥儁早日登基,于是串联庄亲王载勋等人,在1900年6月25日,带领王府侍卫和拳民六十多人,冲入西苑瀛台,意图杀掉光绪帝。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已成囚徒的光绪帝顿时身陷极大的危险之中。
关键时刻,有人j X x _ r / A x把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虽然恼恨光绪,但也绝没有想要他的命,不愿在她统治期* d 8 x }间出现“弑君”的大事,于B D ,是火速派大宦官李莲英,调集宫廷侍卫一百余人V 4 E O 8 C y H n赶赴瀛台护驾@ y w。
为了增加慑服力,慈禧还让李莲8 i 8 B英带上自己的銮驾队伍,以防弹压不住。等他们到瀛台时,现场局面已经非常混乱。负责保护光绪* } R s 1 & 3 q的两个大内侍卫,已经被人缴械看管起来,端郡王和庄亲王等人,留下几个王府侍卫把守住通往瀛台岛的桥头,他们拿刀动枪冲入瀛台涵元殿h N E * % G,试图刺杀孤立无援的光绪。
由于是奉了慈禧的懿旨,还有太后身边的李莲英和銮驾仗胆G w 8,侍卫们胆气十足。他们亮出佩刀,毫不客气地把堵在桥头的王府侍卫扔到水里,试图冲入涵元殿,但在大殿门口遭到端郡王、庄亲王阻拦。
端郡王和庄亲王倚仗自己的皇族亲王身份,试图逼退大内侍卫,但大内侍卫们有慈禧撑腰q T S g n #,根本不吃那一套,手4 j ; = 0 T B t起刀落,一刀把庄亲* U P } A n ~ ` 4王的顶戴砍掉,一刀把敦郡王手里的折扇砍成两半。李莲英不失时机地高喊一声:“圣母皇太后懿旨,在场刺客一并拿下!”侍卫们立即把在场者全部缴械捉拿起来,交由慈禧处置。他们来的正是时候,再迟来一时半会,光绪帝只怕就会遭到毒手。
戊戌变法中,光绪曾经计划6 O . ; I h 6 G `杀掉慈禧,两人至此结下死仇。庚子之变中,光绪身陷险境,慈禧能以大局为重,从刺客刀下救护# . t V + W n 2光绪,避免了一出历史悲剧的形成,这应该算是慈禧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一件事。
参考资料:《晚清侍卫追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