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如何征服慈禧,一夜之间竟连升四级?

张之洞如何征服慈禧,一夜之间竟连升四级?

窥透慈禧,迎合上意

  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 , n r D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觉得张之洞是一介书生,他没有做大@ m l C ] # Y @官和做大事c j Z & L的经历。

  张之洞确实是一介书生,从政之后,他一直做翰林和学政,做了翰林和学政后,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来,言官都是一些言过其实的人,他们纸上谈兵行,上书C J X 1 B ` Y言事行,但要是赋予他们执政大权,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没有独当一面的事实证明,破格提拔和过分倚重他,肯定有风险。6 W I因此,慈禧一直没有提拔重用张之洞,但她考虑过这事,只是犹豫不决。

  慈禧还在犹豫V 7 z 1 6 N之间,年仅45岁M D # A F K V F的慈安太后暴病而死! 慈安死于光绪七年({ - ? ( D a $ ) 01881年)三月初十,她从发病到死亡,只经历了24个小时,她死得太突然了。

  慈安死n + . i前没有任何征兆,三月e a # f { 初九,她只是身体不适,结果在第二天晚上就死了。她死得过于突然和蹊跷t e ; A E P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纷纷怀疑是慈禧谋杀了她。但清史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为慈禧洗脱了罪名。专家认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所以才会怀疑慈禧。

  慈禧虽然不是导致慈安暴死的真凶,但有关慈安暴死的种种疑团却弥漫了整个宫廷,慈禧很郁闷,也很无语。在这n . { z ;种情况下,她很难顾及张之洞的升迁问题。

  慈安去世不久,慈禧决定广开言路b d , } p,推行仁政。张之洞认为这是一个良机,于是又以加强东南海防和西北边防力量为由,给慈禧上了一道有关朝廷大员任免的奏折:\"东南海防重在两江,可两江总督兼南洋Y m 0 F r x = T大臣刘坤一年+ % j H 1老体弱,不能胜任两江防务。而湘军水师R U n 2 ` f . 9统帅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阳人)却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且精力充沛,堪当此任。\"

  \"西4 Z f V ~ n M ^ ]北边塞重在防守,V h 6 y E q P左宗棠一直督办新疆军务,他忠勇可嘉,可陕甘总督曾国荃(1824-1890,湖南双峰人)迟迟不到任,加上他最近连丧一子一侄,所以他更无心西北防务。浙江巡抚谭钟麟曾担任过陕西巡抚,他对西北的情况很熟悉2 y A _,可擢升他为陕甘总督。另| O 8 m I * k外,左宗棠的部将张曜也很忠勇,可令他帮办西北军务。\"

  张之洞的这项人事任免建议十分中肯,慈禧z P g * _ V照章采纳。从表面上看,他举荐了彭玉麟、谭钟麟、张曜,自然是和他们k . 8 .拉上了关系;他参劾了刘坤一和曾国荃,自然是得罪了这两位元老,其实不尽然。

  张之| n 1 , y Y洞上这道奏折,正合6 g ? 1 ) - I %朝廷和慈禧之B m ?意。他在上这道奏折之前,就捕捉到了慈禧对这几个大员态度D h :信息。原来,在张之洞上疏之前,彭玉麟就上疏参劾刘坤一N ] k 9 = P T 0 +\"耽于逸乐,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顿\",\"广蓄姬妾,稀见宾客,且纵容家丁,收受门包(红包)\",等等。

  看到这道奏折后,慈禧十分为难,因为彭、刘二人均为元老重臣,她无论得罪谁,结果都不好,于是置之不理。其实她内心是想罢免刘坤一的,只是因为有所顾忌。慈禧的这种心思被张之洞窥知,o R q ] b & { 4 Z他上Y n d的那道奏折,恰如其分,深合慈禧心意。

  不久,慈禧召刘坤一进京谒见,并令彭玉麟出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知道彭玉麟参了他,也知道张之洞又在背后点了一把火,他很生气,索性以养病为由乡居起来,直到九年之后,他才出山,再度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彭X t X 3 M u 9 :玉麟参劾刘坤一并不是出于私心上位,上任两江总督不久,他就递交了c ; +辞呈,返回S M 6 m ^ 1 +原任。随后,朝廷便调任左宗棠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在这件事情上,张之洞确实得罪了刘坤一。不过不要紧v } ) [ C I h C,刘坤一算得上是正人君子,他虽然忌恨张之洞,但他一点儿也不小人。

  在西北大员任免建议方面,张之洞看似得罪了曾国荃,其实他是成全了曾国荃,曾国荃打心底感谢他。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曾老九,他同哥哥曾国藩一道,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中建立了不朽军功,他厥功甚伟,脾气又臭又硬。张O z M S W 5 M 8之洞哪儿敢得罪他?

  曾国荃自打接到陕甘总督的任命通知后,一直拖病不上任,慈禧知道他是嫌弃西北地区寒冷贫困,故意为之,可她很难办,因为曾国荃同他哥哥曾国藩一样,都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他在镇压天平太国等农民起义V $ 0军中,屡立战功且伤痕累累。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慈禧才没有难为他,但除了曾国荃之外,陕甘总督一职没有合适的人选,看了张之洞a ^ ^ , 3 ]的建议后,慈禧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她马上把曾国荃调往山海关督办军务,并M G ] 7 n S X .擢升了谭钟麟和张曜。

  张之洞上的这道奏折,o W d既拉拢了和几位大员(刘坤一除外)之间的关系,也深L - T - S # / 0度契合了慈禧的心意,慈禧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慈禧需要\"曾国藩\"

  通过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慈禧越来越看好张之洞,她始终没有放弃破格提拔张之洞的想法。随着张之洞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她的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她似乎从张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曾国藩。

  40年前,鸦片战争爆发,帝国内忧外患,道光皇帝慧眼识珠,重用曾国藩。曾国藩不负厚望} ? W } -,他竟然光着屁股,走进国库,清查库银,立了大功。后来,他在一夜之间由四品官升为二品大员,连升四级,a y v M y 3 y k一时舆论哗然。l k H . K . _ y u

  曾国藩深得皇恩,也知恩图报。道光皇帝死后,他不仅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头# ` ; h D * r g号功臣,也成了兴办洋务实业的首领,且位居中兴名臣之首。他为大清帝国的稳定F | .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道光皇帝破格提拔和重用曾国藩的结果。但是,曾国藩在为朝廷立功的同时,也给慈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在朝廷大员p o % ] 2 1 c a 3中、在各省督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曾国藩所领导的湘系和他的门生李鸿章所领导的淮系。如果任这两派势力无限制地发展,那么朝廷和慈禧的政权就很有可能旁落他4 P Z e P : q w人之手!

  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因此,慈禧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一直在物色属于自己的\"曾国藩\",而张之洞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慈禧看来,张之洞虽是一介书生,可他愣是凭借一己之力,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这等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他能够办到,说明他不是一般人。只要重用他,他一定会成为我的臂膀,成为帝国的柱石,他有这个潜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办这些大事的时候,不仅坚持了原则,坚l w b= j n了正义,还充分考虑了我的感受,给足了我面子,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张之洞,我就这样被你征服,我决定破格提拔你!

  连升四级,一夜走红

  光绪七u _ l . [ ~ ]年(1881年)六月,慈禧终于作出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她就像当年道光* n q y / W P % &皇帝破格提拔曾国藩那样,也让张之洞在一夜之间,由从四品的翰林院侍N J D q i = 4 z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一夜之间,张之洞连升四级!

  这实在是一个升官奇迹!

  在封建社会,官员每升一级,都d n @ h要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的历练,张之洞虽然没在正四品、y 6 ~ $ L `从三品、正三品的职位上历练过,但他以前的升迁速度太慢了。他太憋屈了,他是那么有才,他应该被破格提拔。

  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张之洞是一夜之间o { 4 L Me X y L升四级的唯一幸运儿。他终于混出头了,他长舒了一口气。

  前半辈子升迁慢的历史一去不返了,接下来,他将步入后半辈子的辉煌人生。回首过去,他并不介意前半辈子的遭遇,他甚至很乐观地认为:前辈子升迁慢6 h b H ^ A y,等于是人生在做俯卧撑,做得越久,力量就储存得越大。一旦站起来,那将是一个大力金刚。

  慈禧姐姐,我张之洞就是一个大力金刚,你如此器重我,说明你很有眼力。在未来未X | ! ~ ^ U q 4知的| 0 g ] ? h 5 { }[ y ]子里,我是不会让你失望的,我就是新时v $ = r x . 7 ] D期的曾国藩!

  拥有了我,你就拥6 = N B T , S )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我,你值得拥有!

张之洞可以说q I Y T Q是一夜走红,一举成名!满朝文3 O j y T R K lL 1 G t )都羡慕嫉妒,巴结讨好。湖广总督、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1821-1899年,安徽合肥人)和湖北巡抚彭祖贤还联名邀请他出任湖北通志局总纂(地方志总编辑)。

  李瀚章和彭4 ( 9 x祖贤8 J L H / o的热诚值得肯定,可他们太没眼力见儿了,且不说张之洞是慈禧的红人,十足的潜力股官员,单说他目前是朝廷二品大员,堂堂副部A ` O ! F 5 H +级高官,怎么可能委身到地方担任司局级的地方志总编辑呢?张之洞拒绝了他们,不过他的态度0 ! 3 8很低调、很委婉,他坚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慈禧6 ` ^ S =委以重任。

  临危受命,巡抚山西

  果然,在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十六日,他就接到了朝廷的一纸任命:出任山西巡抚!

  这人要是走运了,想啥来啥。张之洞就是这/ M r b x 0样,他想到了这个结果,他想要这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他等了近20年!

  巡抚相当于省长,也是从二品官,虽然与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同级,但论实权,巡抚要远远大于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因为巡抚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而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则是有职无权的朝廷高官。

  为了以示区别,我们? p G . 8 M权且把在朝廷做5 } P ~ q K @ $ g官的臣子称为朝臣,也可以称为京官;把在地方做官的臣子称为疆臣,也可以称为地方官M ] z。从此,张之洞结束了朝臣生涯,成为一名疆臣。

  担任封疆大吏是张之洞20年来的不懈追求。记得20年前,族兄张之万曾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棒极了,想法也是很好的,不过w S % h N -这些好想法,还是等你今后[ v ` n g I D = 4成为封* b 4 b f A w疆大吏时再去实现吧。\"20年来,每每想起这句话,他心里都不是滋味。

  如今,再想起那句话时,他感慨万端!因为他w N r终于实现做封疆大吏的梦想了,他有满腔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就等着当上封疆大吏后再I $ g去实现,那就尽情地去实现吧。

  这一切得感谢慈禧的恩宠,如果! g D F 7没有慈禧的恩宠,还不知道他现在干吗呢。这一切也得感谢李鸿藻和醇亲王的举荐。

  李鸿藻十分器重张之洞,他是张之洞的靠山,张之洞所做的那几件大事,. E ] ) : y z | 0不仅. ) b e为清流党争了光,也给他长了脸,他理所当然地在慈禧面前举荐张之洞。

  李鸿藻举荐张之洞,还出于另外一个原因:张之洞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因为5 v , [ y X t K R上书言事,而从一个六品官N [ e A d &跃升至二品大员,这肯定会引起朝中其他官员的嫉妒和眼红。加上他在上书言t j j b =事时,没少得罪朝廷权贵,日后肯定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他不希望张之洞遭遇不测,于是他向慈禧举荐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

  至于醇亲王,他欠着张之洞一个人情:两年前,张之洞上疏驳斥了吴可读,力挺了慈禧,进一步确立了光绪帝帝位。醇亲王一直记着张之洞的好,加上他们政见一致,而且他们又都是张之万最亲近的人,所以他也举* 8 x w { T ; q A荐张之洞。

  慈禧一向倚重李鸿藻,也越来越倚重醇亲[ 4 U ,王,甚至有意让醇亲王接替恭亲王,她肯定会采纳李鸿藻和醇亲王的意见。凑巧的是,慈禧正在物色新的山西巡x c Y o }抚人选,听了李鸿藻和醇亲王的举荐后,她马上应允。

  当然,这一切也得靠他张之洞自己努力以及他当愤青的那段经历。如果他不努力,如果没有那段愤青的经历,他就很难出人头地,也很难受宠于慈禧。

  然而,山西是个烂摊子,比及其他省份,山西的政治更加黑暗,官吏更加腐败,百姓更加贫困,税捐更加沉重,民风更加颓靡……

  慈禧把这么一个烂摊子扔给张之洞,是对他的考验呢,还是把他架在火R H $ W ) 炉上烤?对于这个烂@ L - 0 , @ _摊子,他该怎么收拾呢?本文摘自《官场达人张之洞》,梁纪锋著,辽宁教育出版u { _ 0 | V ; b N社出版 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

郭晶晶再次引起热议,这次不是因为买20元衣服!而是这样的打扮

下一篇

戚薇到商场买衣服,店员出来介绍,她的站姿“打脸”半个娱乐圈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