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入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帝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1856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6岁时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登基称帝_ 9 n : 5 G c,同治十二年(1873年; t w 8 J ! p ;)亲政。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病逝,此时距离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同治帝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近年来,在清; u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的《万岁爷进药底簿》一份。
据记载,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3 1 X m R a f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W w E S f , X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i } 5 y 7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U 1 ~ % G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只请第一次脉就能做出上述的明确* L N 4 i k诊断,主要是因为载淳之病y S d $ Q ~ I来势很凶,“疹形”表发得较显著。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 ,进行避风调理。+ 3 q 3 a同治仅服了一次药,效果便显出来了。第二天u l Y 2 E $ [ P 2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昨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W g w K S G此进行调理。已初三刻服药后,6 ; 6 2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共,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同治皇帝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z o / 8 7 4 ) j D两天,痘颗虽然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d 7 = { u热毒滞过盛,以致头( S p 4 q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2 P w B内症。很明显w a 2,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 - S P ! r | u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身亡。
根A P r ` d据这些记载,有人便认为同治是死于天花,但这些记载G 8 ( N / V _ % 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而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T G 2 0治帝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a ( Y 3 n - ` l都记载着同治帝L Q K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T F t e q A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U . z ` G f q * I,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g z R P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v w b t C z G后,强令其移爱慧妃G P o 2 d ) @ v t。而同治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于是,同治帝与w { p H b 7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l Z r T、暗娼等处。 ! } ? ) z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P N 2 l知。
慈禧太后) T M 6 9 / ` V {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8 C F #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同治帝而毫无成效。一次,同治z i 4帝对醇亲王奕澴当E ` ! Y h V Y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e = O m t n _ , W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的消息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同治帝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g w 8 5 g C G Y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s 5 x ~ P M 8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龢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同治帝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同治究m n a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来源。而且都各自的证据,目前谁也无法说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