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唐太宗远征高丽回国,途经定州时,因为旅途劳顿加上战事不顺心情不好,突然染上毒疮,病情十分危急。被委以辅佐太子兼监国重任的刘洎和马周赶来看望,出来时正碰到褚遂良也来探病,3 H B %刘洎一见褚遂良就哭了起来,说:“圣上的身体真让人担忧啊!”忧心皇帝的健康,这话说得没多大毛病。不过在太宗康复9 ` t T F W C ~ e后,褚遂良向他汇报时,这话却变成了:“刘洎说国家的大事没什么可担忧的,只要像伊尹、霍光那样辅助幼主就可以了,大臣有不同意的,全部杀掉,自然就搞定了。”太宗一听就生气了,召刘洎前来解J = ? A c 3 ) @ U释。刘洎自然百般辩解,马周也为其作证,可太宗偏偏不信,下诏将刘洎赐死。
那太宗为什么就相2 ! T 2 r )信褚遂良呢?原来在这之前有一个小插曲。太宗出N [ u s征辽东前,曾特意` G )叮嘱刘洎H s S:“我现在远征,让你辅佐太子,这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非常重要,1 k x C & Y你一定要理解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刘洎有些开玩笑似的回答:“希望陛下不要担忧,后方的大臣有罪的,我会及时把他们杀掉的!”太宗听了,很是不快,严肃地对他说:“你的性格怪癖又太刚直,恐怕在这上面要吃大亏,你一定要谨慎!”
因此,太宗认G 8 1 / h &为:当着自己的面,刘洎都说出过诛杀大臣的话,背后P f h Y 1 0 x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呢?
刘洎是荆州江z l L N 2 D p陵人,出+ ! 5 U Z ; g身寒门,凭借才华和努力,才出人头地,官至尚书右丞。这让刘洎觉得除了自己,没有谁是值得感谢的,因为这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刘洎在官场: g ^ %素来说话底气十足,别人不敢说: L P = n ? l 1 `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
太宗早年励精图治,以善于纳谏著称j z 1,留下了许多佳话,可E _ p U 4 N r p皇帝当久了,架子也越来越大,敢说不是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耳根太清净d Z p N e z :了,太宗也觉得不太正常,[ ; w V C $ C a j就对群臣说,你们要敢提意见,不要! v A c J Q有所顾虑。长孙无忌等都打哈哈:“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唯独刘洎站出来说道:“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着不称您的心意,就当面诘难,致使上书人惭愧地退下,这恐怕不是褒奖进言的行为吧。”太宗已经很久没听到这样的话了,虽然觉得有些别扭,但还是诚恳地表示,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
刘洎因此得到太宗的重用,这让他行事处世的风格越发高调起来。有一次,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g q c = X i 7 Y Y,君臣同乐,酒喝得很痛快。乘着酒兴,太宗N m / 1 E q -当众一展书法,挥笔而作拿手的飞白字,并且表t ! T K示要把这幅书法作品赏赐给大家。大臣们纷纷跑到太宗面前争抢。刘洎见状,挤过人群,直接爬到御座上,按住太宗的手,把作品抢了过来。大臣们傻了眼,纷纷惋惜,可继而他们又立刻醒悟过来,大叫:“刘洎登上了龙椅,罪当处死!”刘洎的行为确实够得上“大- T ( ) d L # 4不敬”的罪名了,只是当时太宗心情好,用一句玩笑将此事轻描淡写地化解了,不过在他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丝阴影。
刘洎在监狱里,似乎有所悔悟,想对皇帝解释几句,就向宪司索要笔墨。但宪司没敢给他,刘洎因此遗憾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太宗对于刘洎的死也很纠结,最后把怒火都发到了宪司身上,将他严厉治罪了事。然而斯人已逝,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刘洎之死固然有点儿冤枉,然而他自己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当一个人走到成功的高处,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此时最明智的做法,不是炫耀自己的成功,把自己摆上红红的靶心,而是要放下身段,G h U ? & ~ O低处做人,低{ A G h o S X调做事,否则就难免会留下刘洎式的千古遗憾。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清风[ o ?慕竹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