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历史上,如何处理功臣,一直都是君主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稍有不慎,功高震主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皇帝位置构成威胁,因此,这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历史上能够善始善终的君臣关系,可谓是十分稀少,稍微好点的情况,比如赵匡胤,也杯酒释兵权,让把黄袍披在自己身上的将领们做了个富贵翁。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但是古代最为倒霉要数李善长了,晚年的他,告老 [ t e还乡,在家务农为生,然而已经年于古稀的他,依然免不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7 6 s O璋,可以说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君主,因此他打下江山是格外的不易,这自然也少不了一帮忠心耿耿的手下追随,在y E I F | z朱元璋作为农民军领袖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投奔,并且负责掌管文史书籍。因为办事认真负责,在后来,他的职位也水涨船高,朱元璋在前线打仗,往往将后方的事情交给李善长。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无论是发放粮草,筹措物质,李善长都将任务完成的越来越好,为此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曾经这么评/ ] _价李善长:“善长留1 e @ } D e }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f R R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从这些话,足以体现A W / ( Y V _出对李善长的信任。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因此明朝成立后,他被封为宣国公,同时担任左相国,李善长得以参议军国大事,等到洪武4年的时候,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朱元璋对他待遇更是没的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担任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此外,朱元璋竟然还赐予了李善长两道免死金牌,可以保李善长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免死一次。当然免死的死刑中,是@ U K a G 1不包括赦免某~ r ! ] w E .犯罪的,这里也就设立了一个flag。i . b ( ( j 1 * *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李善长k r 5 2 O }虽然功成名就,但是朱元璋的疑心也在逐渐加重,0 - o l Q f w V ~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害,其中大量人员被牵涉进去,而胡惟庸正是当年李善长所推荐之人,因此他也很难脱逃干系,虽然李善长的职务没有被罢免,但C @ ] 7 l k是君臣之间也产生了隔阂。

# I & C u m ]键是李善长平日以来,居功自傲,外表宽厚而内心妒忌,曾经暗自排挤打压那些他看不顺眼的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因此不少官员跑到朱元璋面前,狠狠的参上了他b - K M , a * +一本,这也让朱元璋对其越发嫌弃起来,等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的李善长也明白,必须思考晚年安全的对策了,因此他告老还乡,回到家中务农,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他,还赏赐一大圈田地让他安度晚年。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然而李善2 4 T [长还是躲不过厄运,原来有人牵扯出1 # 6 n # n ( r 5来李善长弟弟和胡惟庸勾结的关] l } ^ L ] z o r系,h ) u @ ,大怒的朱元璋将其关到监狱里面细细审问,根据《明史》记载,没想到李存义竟然供出v 7 T / B G J V了李善长,供词上这样写着:胡惟庸曾经找人去说服李善长和他图谋大事,李善长却说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开国元老衣锦还乡, 77岁仍在家下田种地, 朱元璋却下旨: 全家抄斩

李善长的意思很明白,你要造朱元璋的反,我快要死了,就不干涉了,你自己看着办吧!虽d ? b / 2 o q 然他没有加入胡惟庸,e 6 r k T l但是隔岸观火,隐瞒不报也让朱元璋极其恼怒,立刻下令将李善长全家抄斩,就这样,在家中种地耕田的李善长带上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被处死。其实如今分析,李善长已经位高权重,他就算帮胡惟庸谋反,又能得到比现在好多少的利益呢 Q A u # 1 z O?还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因G w [ } l o3 ! w ] ^ .这套供词,很有可8 B f : . {^ : o C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开国功臣却因此丢掉了性命。

上一篇

真实的恐龙叫声和现在的哪个物种最相似?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