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死前留下的千古绝唱。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爱国的历史名人临终前留下类似的遗愿,表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提及这些名人,谁也不会想到民国时期因贿选一度臭名昭h U 8 & 2 b | y著的曹锟。但是,晚年正处于抗战最艰难时期的他,临终遗愿却是:“台儿庄大胜之后,希望国军能乘胜收复失土,余虽不得见,亦可瞑目。”
1895年12月底,在距天津东南50里的小n H M站兵营里,袁世凯亲自督建的“新建陆军”正操练得热火朝天。这支新式队伍,采用德日建制,兵种分明,纪律严明、骁勇善战,展现出铁军风范S = _ M 0 W u z,吸引来大批青年才俊应征入伍。
●曹锟
这一天,有一个手拿武备学堂毕业证和哨官委任状的年轻人,忐忑不安地来到小站的“新建j Z u y # O陆军督练处”,毛遂自荐。这个人的出现,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他身材魁梧、相貌憨厚,军官出身,又懂经文,与求贤F E ^ ] C O若渴的袁世凯一见如故。袁世凯欣然接纳了他,而且格外重视,很快就委任他为步军左翼第一营! ~ %帮带。
这个青年军官,就是后来为袁世凯登峰造极立下汗马功劳、继而成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的曹锟。
曹锟,字仲珊j / g,1862年生于天津大沽一个造船工家庭。幼年时,曹锟在父亲的支持下读过4年私塾,很有悟性和志气W c N u | b。16岁@ U / D + % T h后,因为家境贫寒,曹锟便肩扛手提开始了他四处流浪的贩布生涯。
不过,做生意并不算曹锟的强项,因为他性情豪爽,待人厚道,喜欢交友,卖布p ) ; u s的钱财时常随手& m 6 r ` d `花尽。他又好酒贪杯,喝醉了便席地而卧。有时候,街上一些顽童趁机把他钱袋里的钱偷走。曹锟酒醒后发现钱没有了,往往一笑了之,从不追问。别人告诉他是谁拿了他的钱,曹锟也不去追讨,别人问他为什么,他笑道:“我喝酒,图一乐耳;K G ] e I v别人拿我的钱,也是图一乐耳,何苦再去追拿z Q A X W?”于是,大沽一带的人给他起了个“曹三傻子”e & = = v g (的绰号。
一次,曹锟挑着布匹去保定府贩卖,在城门口被两个守城的士兵拦住。F } n : : Q 1两个士兵见他D V 3 I i v 8 破衣烂衫,不但没让进城,反而推推5 1 L ~ 2 ) - R搡搡、谩骂嘲笑了他一番。曹锟无端受辱,窝了一肚子火。他想起自己寒来暑去,历尽艰辛,也未能改变自己吃苦受累的命运,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从戎。
1882年,李鸿章在直隶练兵的时候,曹锟应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先是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做了一名哨官。1894年他曾随部赴朝鲜作战。1895年在小站练兵处g : N c X 7 6投奔袁世凯。
曹锟既无背景,又老实巴交,时常受人欺负。但他憨厚,喜怒不形于色,与人无争,损己利人,吃苦耐劳,千依百顺,不管心M : , # 0中怎么想,面上从无怨言。此外,他做事一向沉稳,稳打稳扎。这些特点,反C O j } L j而令他逐渐成了气候。
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有个拜把子兄弟叫曹克忠,在当地很有权势,人称“曹大帅”。曹锟听说后,备下厚礼前去拜谒。这曹克忠也是g } Z 0 ^ J天津人,曾任广东水师提督,一s . 看来了个姓曹的小老乡,很是开心。接着一查族谱,发现曹锟竟是自己的孙辈,更加高兴,便正式认曹锟为族孙,并派自己的姨太太去袁世凯那儿为他通融。自此,曹锟走上了扶摇直上的康庄大道,由帮带到帮统,由帮统到统领H g ;,由统领到统制,一路升迁,顺风顺水。
知识链接
曹克忠(1826—1896),字荩臣,乳名二领,北仓镇刘园村人,晚清著名将领之一。咸丰五年(1855年)投清军,曾受命于清廷,追剿太平天国和陕甘回民起义军,E 4 { 0 x转战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历任把总、千总、守备u * O 2 h Q,后为甘肃、兰州提督及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克忠骁勇善战,屡受嘉奖,从咸丰五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的10年间,几乎每年晋升一次。清史% , u Z / 2立传曰:“克忠身经百战未曾一挫。”
1907年,历经25年戎马生涯,曹锟升任新军第三镇统制,即中将师长。然而,多年的南征北战,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嗜血的军阀。
武昌首义后,各地革命军F T L F 3 / x _ I纷纷起事,曹锟的第三镇奉命赴山西镇压革命军。第三| ` ( /镇不废吹灰之力,就在娘子关雪花山战胜了阎锡山部。
●曹克忠
战役结束时,曹锟$ m S u 6 e 5带兵^ 7 r 7巡视,住在井陉县小学堂r 5 ! t k I 8 M ,。当时队官手执大砍刀押着两个人从外边进来,跟曹锟汇报说抓到两个革命党。曹锟看着这两个O h U Z X - ?战战兢兢的年轻人,不由得心生怜悯,但又不能当着众人的面释放了k K !他们。o A ;于是他听完队官的话,便从小坐箱上跳下来,骂了一声:
“你们这样的哪配革命呢?”
一人打了一v i A k ` b v记耳光。
队官见此情景,请示曹锟:
“跟大人回,我把他们宰了吧!”
曹锟立即说:
“不用,不用,交给号房,我还有用处呢!”
当天夜里,曹锟对跪在地上的两个年轻人说:“你们二人出门往西北去,慢慢钻山就回去了。千万别向南走,南边尽是我第六协的人。若是Y H O , o别人逮着你们两个,你们可就不易活了。回家@ C r T P E j _好U y l 1好的吧!”二人千恩万谢,磕了几个头- l B [就趁夜色逃走了。
曹锟重视文化教育( . m [ F,重视知识分子,并时常到学校视察。天气炎热时,他看见教授们在课堂内讲得满脸是汗,就命令f ] ]校工以后上课时必须送毛巾,给教授们擦汗。教授每次发薪,曹锟都会来到学校,将薪水用红纸包好,放在托盘上,高高地举过头顶,敬呈教授。
曹锟喜欢对学生训话,每次训话必强调尊重教授,他说:“谁敢对教授不礼貌% E p ? 6 f M o @,就要谁的脑袋。”虽然言辞偏激,但是足以见得他对国民文化的恪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