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俄著名思想家列宁曾经说过:\"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纵观中国古代帝王,失衡者多,而平衡者少。作为把魏国国力推向顶峰的魏明帝曹叡而言,他本身就是一个失衡的帝王。
具而言之,曹叡的失衡之处,便在于他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纵观《三国志明帝纪》全文,曹叡作X O = _ Y ,为魏国国君,在抵御东吴和蜀国多次进攻中都颇有亮眼表现,甚至是为鼓舞军心而御驾亲征。可以说,单论军事才能,曹叡仅次于曹操,明显强S S Q w o { G k过其父曹# K P E丕,更是强过同时期的孙权和刘禅。
然而,若论政治G t r 3才能,特别是{ U t Q w e在选定继任之( h - r ) F 0 A [君以及托孤重臣的问题上,曹叡却表现得极其糟糕X 2 F @ D c i Y。也正因为这些失误,加速了曹魏政权灭亡的进程。7 V f z J Y 3 N a
关于曹叡在军: @ c 1 I N s c 1事上和政治上所展现的不同表现,具体阐述如下:
其一:强于军事、明察戎机的曹叡
纵观曹叡一生,3 r ^ q其在军事t A f ! Q * b n上的最大亮点,主要有三点:一是抵御蜀军D z m = A,二是亲t z % &征东吴,三是平定辽东。
曹丕死后不久,蜀国丞相诸葛亮便开启了北伐曹魏之役。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至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 ),诸葛亮先后主动发起了六次北伐曹魏之战。然而,在曹叡的妥善应对下,诸z d + t V葛亮的北伐次次无功而返,甚至最后拖死了诸葛亮。故而,曹叡在位期间,成功抵御了蜀军的进攻。
也同样是在公元234年,孙权为配合诸葛亮2 * ; u [ !北伐,亲自统军进攻合肥。在面临蜀、吴共同夹击的情况下,曹叡一方面命令司马i N * X 0懿面对蜀军坚守不出,另一方面则自己御驾亲征吴军。孙权见曹叡亲征,很快便仓皇退军,史称“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I n ? , o / T | H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6 k p W O W S“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正式反叛,自立为燕王。面对此种情形,善于驭人用人的曹叡便令| . R 6司马懿率军四万前去征讨。而当时朝堂之上很多人都认为四万军队太多,花销太大,但曹叡说道:“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正因如此,司马懿才能在一年之内迅速平定辽东。
故而,通过上述三事,足以看出魏明帝曹叡有着全面的战略考量,有着高超的用将之才,其军事才能实属一流水准。
其二:短于政治,临终误国的曹叡
与在军事上大放异彩不同的是,曹叡在政治上特别是在临终前的表现却异常糟糕。而此点,又表现在选定继承之君和辅政大5 1 ) Y臣这两方面上。
在= ] B D n %选定继承之君一事上,由r O 4 c y 8 F ^ t于曹叡本身并没有儿子,故而他收养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即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曹叡去世的时候,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很难担当帝王之任。但曹叡出于私情,仍然固执地 , 8 S [ g j将曹芳立为太子,让他承继大统。而此点,恰恰给权臣擅权留下了机会。
在选定辅政大臣一事上,曹叡同样是犹豫不决,以至酿成大错。他本来钦定曹操的儿] f ) / c r b a子曹宇为大将军,与曹休的儿子曹肇等一起辅政。但又听信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和司马懿辅政。而此点,又埋下了日h ` H y后两大辅臣争权的隐z 9 E 1 :患。
故而,陈寿在《三国志三少帝纪》中才会尖锐地批评道:“(明帝)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
综上,结合魏明帝曹叡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不同表现,足以称得上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而曹叡失衡的后果,便是曹魏政权基石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