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彪在《九州春秋》诋毁\"三顾茅庐\",《战略》又型塑诸葛亮成好为权术之人。在《九州春秋》一书中,还有负面叙述孔融与诋毁孙吴君臣关系两点,都反映其解读三国史的立场。
后者可见陈寿、司马彪叙述孙权、鲁肃面对曹操南征压迫一事时的君臣互动实况差异,《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会(孙)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 f X & ! {权迎之,而(鲁)肃独不言。权起& + !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 o ( ^意,执肃手曰:\"卿欲| = 4 $ 6 2 q 5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q / d言之?\"
面对主降的声浪,不欲降的孙权心理难免有些郁闷。然而后来意欲更衣时,看见鲁肃追随其后就已经\"知其意\",说明君臣两人y [ ? q m h q对于该战、该降已经默契于方寸之地。唯独该条下裴松之注引《魏书》、《九州春秋》:
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r ( n & A 3\"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R o G L ; c t ^邺;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l m Y m H r ],E n V肃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
陈寿G S 0 k笔下相知深惜的君臣关系,在王沈、司马彪笔下似乎荡然无存;鲁肃竟然还需d A ] B g i *要用激怒君主的方式谏言,孙权甚至因此大怒而意欲斩之。
这条史料之虚妄,裴松之续征引孙盛:《w 7 ; [ / I吴书》及《江表传》,鲁肃_ Z n I r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O [ { E b L,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司马彪解读诸葛亮相关事迹的案例不是孤立现象,确实说明其往往p : |立足于曹魏政权立场建构三国史r A [ I . % k。这条史料源自曹魏官方史籍王沈《魏书》,背后可能蕴含的意识形态与用6 z L M 3 E ] ~意,相信不难揣测。
一、\"陈寿仇蜀说\D % e 4 j"
将鱼豢《魏略》等北方史籍与陈寿《三国志》并观,陈寿之型塑无疑趋于正面,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位史家在叙述历史时有\"党蜀\"、偏爱诸葛亮的嫌疑。虽然如此,后世却往往批判陈寿曾经贬抑蜀汉人物、尤其是~ V . 4 x n 0 c诸葛亮。
例如南宋萧常撰写视蜀汉作三国B [ D C n s * _正统i X ~ X 5 B R ? l王朝的《续后汉书` 9 @ T r F 1》时:\"先公言:(t # 3陈)寿之父以罪违诸葛亮所z v 6 F 1 j = 2 N髡,而寿之身复为亮之子所笞,又仕汉久不得志, E D庸是贬其好而诋讪其君臣,且以尊魏也。\"以及周必大替该书作序:
陈寿身为蜀人,徒以仕屡见黜,又为诸葛所髡,于刘氏君臣,不能无憾。着《三国志》,以魏为帝,而指汉为蜀,与孙氏俱谓之主。……其死未几,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Y @ k = 5 f Y /光武,终愍帝,以蜀o Z q L J S t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仅一二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r n 0 | Z z P Q命之,是盖公论也。O _ g L M Y R z e
基本认定陈寿是因为与诸葛亮父子有私仇、仕宦蜀汉% ( o S W z P不如意,因而在撰写三国史时往往贬抑、诋毁、讪骂蜀汉君臣,b n & _ / G P . Y并且将正统地位归诸r R + d % H 7 (曹魏政权。
元代黄溍替编纂过《续后汉书》的史家张枢,撰写墓表时言:(陈)寿父获罪诸葛武侯,V H , D而寿又为武侯子瞻所薄,故于武侯之骏功伟烈, 多略弗着。而武侯再挫司马懿,亦没而不及。内以报私@ ! ` l撼,外以为时讳也。
二、陈寿抹煞诸葛亮的奇谋功绩?
今人李则芬亦持\! C"武侯之骏功伟烈,多略弗着\f * 6 Q * [ _ ="云云的论调:我们读诸葛亮传,就{ = a 0 3 o可看出陈寿真是用心良苦,自始至终,把所有诸葛亮的奇谋功绩,抹煞得一干二净──惟一的例外是 C . Y H $ = 6 R斩王双、张郃。那是无法抹煞的事( b G P . 2 2实,非记录不可的。
黄溍的说法跟萧氏父子大同小异,只是没有言及陈寿\"仕屡见黜\"一事。但是指出陈寿之所以不载录诸多诸葛亮的正面史料,原因除忌讳当朝,即是私撼存焉的缘故。然而如是思考最大的症结点在于,诸7 Q Q _ z ~ 7葛u ~ - I - V y { f亮的\"骏功伟烈\"与扭转\| 8 c e K - ` +"三国正统观\"的契机,是否皆于陈寿亡故后方才问世?
三、陈寿挟怨报复诸葛亮] 4 ` R O n 2父子的说法实属谬说
周必大、萧氏父子说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萧氏《续后汉书》对后代重c e C修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史甚具启O i h发。然而陈寿, N T L F a + s挟怨报复诸葛亮父子的说法实属谬说。又,\"仕屡见黜\"、\" w E k J ( q仕汉久不得志\"这点,本来是陈寿不愿与宦官黄皓同流合污的必然结果;从其反抗宦竖这点检视,陈寿当是对蜀汉忠心耿耿,否则又何必为国为民致使仕途颠簸。
往后元代苏天爵:\"陈寿以其父获罪于蜀,故史以魏为正。\"元代赵居信:\"后为晋之史臣私挟宿憾,不以逆顺为心而以强弱论事,进曹魏为正统,抑昭烈为僭国,视之与孙权同科,盖亦未之思也。\" 明代赫瀛:] l j u ! O B : W\"志三国者,徒以仇憾窜刺典^ q [实,麕摭事故,至帝魏寇蜀,贬侯太甚。\"基本持类似于萧、周等人的论调,看来该说颇有积非成是的情况。
萧、周等所言其来有自,主要来源应是唐初史臣《晋书》用\"或云\"的方式\"备异\":\"(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后来学者清代朱彝尊q W { ` S ,就言:\"陈寿良史也2 I A l _ p。世误信《晋书》之文。\"
王鸣盛亦言:\"《晋书》好引杂说,+ P * 4 6故多芜秽,此亦其一也。\"萧、周等持论的其中两项理由虽来自前人谬说,然而相信在魏晋间的史籍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足资论证陈寿采取负面态度书写蜀汉、诸葛亮的依据,否则后世应当不至于如此言之凿凿。
回顾三国史著作兴盛的p / a | 6魏晋时期,要# g y V等到东晋时} E u : G期后方有扭转\"帝魏\"论述的契机。面对君权下移的情况,东晋臣民们已经意识到贬抑权臣的迫切性,有意于透过f g T o u l Z批判历史,掀起反对权臣(意图篡位者)可以取得政权合法性、正当性的舆论氛围。又例如袁宏的族弟袁山松《后汉书》:
(汉)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l R h ` r E |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陷U 2 u C x Q (天,遂力制群雄,负鼎K . _ h而趋,e 7 u K U f 5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 m O L U [ * Y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乎!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爲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
虽然从现存袁山松《后汉书》的佚文检视,该书没有像袁宏似乎有意将正统x F L !归予蜀汉的指涉。但是这一段明显有批判篡位权臣之意的言论(言之\"窃国\"、\"盗贼\"),隐约亦有省思东晋政局与试图动摇曹魏政权& M 4 0 ( ?正统地位的意味。
再例如反对桓温北伐的孙绰,W ~ - 评论蜀汉谯周劝降刘禅一事: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r 0 2 (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O 6 s Z 8 K Q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于其父, 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
四、\"三国正统观\"的相对先进性
虽然没有言明蜀汉政权具资格取代曹魏政权原本的位置,但是明指曹魏政权乃是篡夺得国的意思非常明确。只是这一P ; j 4 p转折契机,通通是在陈寿亡故之后。从东晋的\"三国正统观\"检视陈寿《三国志》或许嫌其b k a B + N ) o\"落后\",但是从曹魏、西晋的\"三国正统观\"发展历程观看《三国志》,却又能感受到其\"先进\"。j e q K 4 8 v
倘若过度批判陈寿,未免有些严苛,他在e b {整个发展历程上C 9 c,是属于中间的转折地位,也已经尽其所能地平等对待三方了。
关[ 4 B _于萧、周等提出的G - o B E F\"陈寿仇蜀说\",其中陈寿与诸葛w o = 8 q / 9 H亮父子有过节的两项,最早即是东晋史家提出。王隐于其咸康六年基本底定的著作《晋书》:\"(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亮子瞻又轻寿。G A w F r故寿撰《蜀志》,k r a h A {以爱憎为评。\"@ C } A e . ~
唐初史臣撰写〈陈寿传〉基本承袭王隐该书。王隐选择收录\"陈寿仇蜀说\"t 6 U,应是基于自身对诸葛亮的好感S = Z } 6 H q d v,从而认定陈寿言诸葛亮的\"应变将略\"瑕疵系属有失公正的评论。
目前留存较早的两篇晋人祭奠诸葛亮之文章,李兴〈祭诸葛丞相文〉、安虑〈使蜀吊孔明〉,即见于王隐《蜀e R Q 8 l k a记》、《晋书》。从王隐的案例观看,东晋史家p 9 { J ; 9 - a的著作应当影响后人理解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历史图像究竟是趋于正面、还是趋于负面甚巨。
笔者曾在旧作中提及\"陈寿仇蜀说! 3 P m k 8 , U Q\",同时交待裴松之于〈诸葛亮传〉屡屡征引王隐、习凿2 J z齿记载诸葛亮\"骏功伟烈\"的史料,信然是造& I s ] 9成陈寿被误解的根据史料。
但是清代康发祥的一席话,提醒本文还要于旧作基础上再行补充:\"陈寿志三国详于志魏而畧于蜀汉,《裴注》补之亦未周备。常璩蜀产也,着《华阳国志》多有a j ! . B l证据。\"\"《裴注》补之亦未周备\"一语,说明康氏认定裴松! ? u之征引蜀汉政权的史料尚未齐全。《华阳国志》如是,其他著作很可J + l V能情况类似。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书》
《思辨集{ 8 $ = e P r ) k》
《续后汉书》
《文忠集》
《金华黄先生文集》z M / s W
《三国历史论文集》
《通鉴纲目》
《季汉纪》
《萧常《续后汉书》及其影响》
《[ v { ( B K 2 c陈寿曲笔说辨诬》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
《诸葛亮研究》
《晋书》
《滋溪文稿9 T , / { K T 0 p》
《诸葛亮研究集成E S 2 [ W G》
《俞文龙议武侯论》
《《蜀汉本末》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