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中国近代文学家、小说理论家黄摩西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宦官当朝,1 u 9 ? h &群雄崛起。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汉室濒临崩塌。
曹操就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宦官之家,是典型的“官三代”。根据《三国I Q H { k e } k 志》记载,曹操的祖父而曹腾在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名声在外。曹操的父亲曹嵩作为曹腾的养子,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官至太尉。可见,曹操从小就拥有“豪横”的底子,这种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着实不小。
少年豪横:皇城根下的顽劣少爷
18岁之前的曹操,思路敏捷,性格放荡,玩世不恭。《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m E g ` z / | D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活脱脱一副浪荡少爷的模样。虽说他自带“顽主”的标签,但是在当时的历史和家庭背景下,他也不可能一直放荡,《魏书》记载,曹操年少时崇尚武艺,喜兵法,不仅博览群书,还敢给《孙子兵法》作注。这为他日后的征战沙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抛弃偏4 W 7 T 7 ,见,他$ `的成功是有准备的。
1、《三国志》
少年豪横还体现在他对权威的蔑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叔父看到曹操整日游手好闲,担心将来不成才,便将向曹操的老爸曹嵩1 L g % Q d a c P告他的状,要求对他严加$ D l ] 4 ? B管教。被曹嵩严厉训斥后,曹操心血来潮,要报复一下叔父的多管闲事。有一日,曹操的叔父来1 e ! 3 A & u看曹操,曹操假装中风。曹操的叔父急急忙忙去告诉曹嵩,曹嵩Z $ `回来却看到曹操活蹦乱跳。曹操向父亲控诉说l 2 L H 4 1 a L:‘“叔父不喜欢y j $我才说我中风的”,搞得父亲曹嵩差点和叔父翻脸。
不过,当时周围的大部分人都不觉得这货能有什么出息,| 9 C z 3 8 w唯独有三个人对他刮@ . w ! F目相看:梁国的乔玄、南阳的何玉顒和南阳的许劭。其中,许劭曾当面评价他:“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我估计,纨绔子弟之间Z A B x 9 Q `的评价还是有很多戏谑和恭维的成分在里面的,再加Z P p B上史书对王权的渲染,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曹操有多么的神通。但是,可能正I * ; X o是因为这句评价,曹操的一生功过被人为放大,尤其是不光彩g 6 } a V 6 O E的部分,成为一部分人控诉其为“奸雄”的依据。
2、曹操剧照(源^ V k % A a自网络)
青年豪横:乱世里的有志青年
曹操真正的豪橫,是从19岁开始的。
公元174年,家底殷实= 4 Q Z +的曹操被举$ [ X r , I } 7 荐 ,做了首都洛阳的一名校尉,类似于治_ n b 0 8 5 K h安大队的e m P g V z } 7 :队长。那时的洛阳遍布# W 9达官显贵与皇亲国戚,在这里当官不容易,明面上是进京做官,其实是接手烂摊子。年纪轻] / k轻的曹操刚一N T ~ G | U ~ E _到任,就严肃各项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由于曹操正值血气方刚的年岁,脾性耿直,无所畏惧,上任不久便棒杀了违反禁令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n g = Y图,震惊洛阳,从此洛阳治安大好,没人敢去招惹曹操。曹C 4 g 1 s E 8 }操的豪横,得罪了一些权贵,若B , |不是他父亲曹嵩的关系罩着,想必他也无法安身立命。后来,他接手济南,成为济南相,同样惩治犯罪,打击腐败,治下一片太平,百姓称道。
3、影视作品剧照(源自网络)
公元180年,曹操被汉灵帝任命为议郎,成了可以参与朝政的参谋,那一年,她才刚满25岁。曹操多次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政见,帮助一些为官正直而遭陷害的大臣洗脱罪名,并痛斥奸佞当道和腐败,言辞恳切,却极少被汉灵帝采纳。后来,黄巾军起义爆发,他又被封为都尉,去镇压以农民为主的起义军,斩首三万余级。虽然青年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但这时的曹操是迷茫的:东汉灭亡已经近在咫尺,未来该何去何从?
后来,朝廷再次任命他为东郡太守,曹操自知不能与奸臣同流合污,又不敢屡屡与他们作对,恐为家族带来灾祸,便借口身体患病,回归乡里,读书打猎,5 v j , z ~ X过期了隐居的生活。
3、影视作品剧照(源于网络)? l 1 Q B
汉灵帝政权末期,政治极度黑暗,甚至有了买官制度。各路英豪群起,反叛一浪盖过一浪e l ) @ 3 X,甚b n G H L至有叛军首领听闻曹操的才干,要拉他入伙,被曹操断然拒绝。后来董卓入京,废掉汉少帝,拥立汉献帝,首先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极大刺激了曹操的神经:叛军也罢,正规军也罢,都在打汉室的主意,老子如果再这么低调,恐怕就没有机会了!终于在35岁那年,他散尽家财,率先组建义兵,号召天下英U 7 ! D $ p 8 q e雄讨伐* W # 2 @董卓,并带领万余精兵孤军与董卓大军作战,无奈兵力W , & X ^ n S a悬殊太大,差点战死。之后的三年中,曹操像开了挂一样,带兵击败了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部6 4 + 9 H o [ g ?,大败黄巾军,并击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刘备等,积累了丰富的沙场经验。
诸侯联军围困董卓,却各怀鬼胎,只有曹操放下私欲,敢和董卓大军死磕,说明了曹操本质上并d _ 8 m W c d 6非胆小怕死的小人,虽然他的内心是焦灼的,但是一腔热血,爱憎分明,是乱世里响当当的有志青年。
老年豪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从初平四年(公r r f c .元193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八年里,曹操顶着个司空和将军的头衔,从一个热血青年M ; E,一直打到头发发白,相继完成了称霸中原、远征@ B z 1 1 @乌桓、平定凉州的军事目的,也经历了E A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这样的大场面,有得有失,可谓壮怀f s ~ U u 4激烈。
4、影视作品剧照(源自网络)
汉献帝也不傻,曹操这6 w f R n k 5 ` C些年带兵征战四方,却没有废掉他这个皇帝自立, 充分说明曹操有勇有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默契,两个人还是有的。从建安十七年开始,汉献帝就屡屡加封曹操,虽是虚名,但是足可以让曹操在声势上压倒任何一股势力,占据道德高地。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生前为何甘愿一生征战,却不称帝呢?
现在看来,曹操不称帝是大智慧。一来可以继续利用天子的名义,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二来不4 8 U V W 2 E z至于被群雄声讨,搞G 7 A k c ] 4 0成“叛贼”的名声。再次,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三国格局,曹操一旦自立为王,必将影响魏国的根基,对曹丕继承不利。
那曹操有s W ~ y没有想过未来称帝呢?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任何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都希望有个名垂千古的圆满结局。但是天命难违,命数已定,倘若再给他五年寿命,曹操非常有实力击败吴、蜀两国,统一中国。届时,将是何等的荣耀与威风,浩浩荡荡的历史只记住了千古一帝,谁还在意是“英雄”还是“奸雄”?
5、影M L ] ~ ` ! - N视作品剧照(源自网络)
曹操在《龟虽寿》中,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感慨: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 P Q 4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东临碣石画像(源自网络Q @ R P 7)
为何被黑“奸雄”上千年. I ` I : ) K 0?
“奸雄”一词首先源于当年南阳人许劭的评价,“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一句着实让曹操火了一把。不过,倘若没有) b }后来曹操的处心积虑和功成名就,这句寥寥的评语,并无人记得。可见,若想成一世枭雄,光靠别人的吹捧和背书,是不可靠的。
此外,北宋后m c $,以《三国演义》、《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历史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的歪曲和臆造,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这些作品大都通过博眼球的夸张手段,将曹操杀许. t { o B =攸、D t a ^杨修、祢衡等人的权谋之策放大,刻画曹操“奸”的一面,对后世的评价影响很大。因为阅读这类作品的大都是市井平民,大家耳濡目染,导致曹操的丰d 8 ] .功伟绩被刻意遮盖。这对曹操和魏国历史,显然是不公平的。
7{ J 7 ] @、影视作品剧照(源自网络)
纵观历朝历代的名家D j c V和皇帝,大都对曹操评价很高,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还原了这位千古帝王的真实面目。其中,以毛泽东的评价最为贴切:“曹操是了不起的? q + + L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Q a M 7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m j W [ 1 w l K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8、魏太祖曹操画像(源自网络)
凡成大事者,仅凭一腔热血和儒家大德,绝不足以成事,上到秦始皇、汉武帝,下至唐太宗、明太祖,有哪1 r # 0 W -一个手上没有沾过血?又有哪一个是绝对的明君?与有q h o O s些枭雄相? ] * 3比,曹操干的那些事,还真算不上大奸大恶。
所以,“奸雄”之名可以休d ; X , # -矣,这也是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吧。
原创文K X ` 5 s章:古今文明之光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三国志》《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