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历是12月20号),康熙驾崩于畅春园。
康熙驾崩
后步军统领隆科多下令关闭京城九门六天。再有,康熙的即位诏书是康熙去世三天之后,隆科多单独宣布的,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5 7 D子,姑母是孝康章皇后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其妹妹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因胤禛在出生Z ^ (时,其生母地位太低,因此刚出生的胤禛被佟佳氏抚养。这么说的话胤禛与隆B V [ p w 科多可以说有一种亲戚关系。隆科多在皇帝驾崩时,为胤禛做了这么多事,于是有人对雍正V Q J 7 2 g即位的正当性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说法:1:改诏篡位说、2:无诏夺位说、3:有诏上位说。下面,笔者对这三种说法分别加以探讨。
隆科多
一:改诏篡位说
有人讲,康熙晚年最中意的皇子是皇十四子胤禵,因此是雍正派人将“传位十四子”加了笔画,改为:“传位于四子”。
这h P c [ U x s一种说法是首先应该被O & t & 4 C @ q O排除M h p g的,理由有一下三点:O ] ]
1:满清的诏书中所提到皇子都必须在前面加一个“皇”字,那么原文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改诏后应该是“传位皇于四子”语句不通。
2:古写的“于”不是现在的这个字,是“於”,这个字怎么从“十”改笔画?
3:满清的圣旨是左边满文、右边汉文,中间一个皇帝印,汉文也许能改,满文能( Z w a }改吗?
康熙遗诏
综上,M Y 9雍正“改诏篡位说, / 7 @ 2 q”不成立。
二:究竟是无诏夺位还是有诏上位
笔者认为是有诏上位。
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形:
:1: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2月17号,k F F f e a & ~康熙皇帝派皇四子胤禛前往天坛祭天。关于康熙让胤禛祭天的事情,后人有两种看法:1)U h A:有意传位于胤禛;2):为了更好的控制胤禛。
笔者认为后一种说法可信度极低,已在暮年的康熙还想控制谁?而且胤禛在继位之前一直是深藏/ & - { E不露,要控制他干什么?所以笔者认为这即是将要传位给胤禛的意图告诉天下。
2:当时康熙身边的重量级人物只有他的表弟兼妻弟步军统领隆科多。康熙去世当日,康熙曾经召见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及隆科多宣读诏书: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j t y - p U G +,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x . B U G帝位。
但是这一次的宣诏中,身为当事人$ $ u的皇四子胤禛竟然不在场,因此有人说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编造的。
- 编造说
要编造,是谁编造?雍正吗?如果是雍正编造$ M 的,e H H 7 H V d $其他人为什么不反驳?如果说隆科多与雍正存在亲戚关系不反驳还能说得通,但是除隆科多其中涉及的人大多是参与九子夺嫡的啊,他们为什么不出来说?有人会讲这些人畏惧皇威,不敢上报,笔者认为这是不可信5 l 7 M f的,因为这X H 4 E ` ` | w 8其中在场人之中有八爷啊!他虽然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死鹰事件”! T a B e ` 4 F之后逐渐沉沦,但对胤禛的即位,胤禩多少有些不舒服,他在康熙驾崩当晚就利用自己的实力制造混乱,别人如果因为畏惧而三缄其口说得过去,而对八爷将这一点说不过去。
因此笔者认为编造说不成立。
- 皇四子胤禛为什么不在场
其实这也说得通,因为胤禛所住雍亲王府与畅春园距离太远!
胤禛因为刚刚几天归来,正在府中休息,有事即被召入宫见驾,雍亲王府与畅春园相隔太远,不行过去大概有一个多时辰,当康熙觉得自己身体快不行了的/ d ;时候,来不及召见胤禛,于是当着诸位皇子的面宣读了诏书。
3:康熙在去世之前,曾经三次召见胤禛,为什么在召见胤禛的时候不说他被立为皇太子?
- 康熙这个人善于考察别人,在未考察完毕之前,他是不会亲自将考察结F N % b :果公布出来的,康熙这么做只能说明他直至在生前的最后一刻仍然在考察胤禛。
- 康熙害怕自己儿子胤禛再落得像他最心5 $ E +爱的儿子胤礽一样的下场,过早的公布结果,只会将胤禛树立在众皇子的反面。
4:在胤禛最后一次走后P ( F G + E 3,康熙突然死亡? - { @ z 7,p 0 H | l . 3 p @因此有人说是胤禛杀了康熙,借机夺位!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尤为不可能,因为:
- 胤禛在即位之前小心9 . I ; O谨慎,不会在这一刻Y @ j突然当机立断,做下这等十恶不z 2 i k赦的罪过!
- 如果是胤禛杀了康熙,他在朝中除了年羹尧、李卫之外,机会是没有任何势力的,z 5 2而“步~ A K C军统领”一职,关乎皇帝命脉,因此这一职位的担任者必须是康熙皇帝的亲信,即使身为步军统领的隆科多与胤禛存在这某种亲戚关系,但是并未明确表态支I i n w 4 M ~ } 3持胤禛,胤禛岂敢贸然弑君?而且朝中八爷党的势力仍然极V O ` C为强大!
5:为什么康熙召见隆科多单独宣诏?
笔者认为:
- 因为诏书内容已经在之前宣布过,大家已经知道了,不必再公开宣诏。
- 康熙晚年,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剧,康熙已经无法面对诸皇子宣读诏E [ W - g U O书,于是由自己的亲信大臣替F m B Z自己宣读诏书。
6:为什么康熙遗诏是在康熙驾崩之后三天才发布?不应该是在康熙驾崩当日就当即宣布吗?
也许根本就没有这封遗诏,这封s 6 { T 3 * E遗诏是根据康熙五十六年(1v ) ~ D y717年)下达的圣谕改编而来。康熙五十六时,对大臣说道:“立储大事,朕岂忘耶;此谕已V : B S * g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但他却没有透露太子人选姓名,只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令尔等永享太平。”
笔者认为康熙皇帝没有透露太子人选姓名的原因是
- 康熙自己还在考察,直至自己临终前最后一刻。
- 康熙不愿这个人选成为废太子第二。
7:康熙临终前的皇位中意人选。
- 皇八子胤禩
八爷毫无疑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但是康熙将自己对废太子胤礽的恨铁不成钢的脾气全部发在胤禩身上,因此,八爷虽然贤能,但是却$ = B * v被康熙厌恶,而“死鹰事件”之后,八爷也也已经意志消沉,不愿见人,八爷显然不是他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而且康熙~ n r 3 q ) ] 0 5作为一代明君,若果让这样的人继承皇位,那么对自己的身后名也是一种亵渎! V ~ d / O c [
- 皇十四子胤禵
在康熙晚年,因为“死鹰事件”之后,八爷党群龙无首,推举皇十四子胤禵为新领袖,因为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王,而且康熙曾在在群臣面前称之为“大将军王”: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 O M !王指示,如能诚意S M ? 0 B u z Y f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似乎是有意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但是等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皇十四子胤禵得胜回师时,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不会再让自己的这个儿子远行了,可是康熙却毫不犹豫的让皇: o j % # x十四子胤禵继续去西北担任抚远大将军。
很明显,皇十四子胤禵不是康熙中意的人选,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胤禵这个人好坏都写在脸上,这样的人当_ O ` ? 9皇帝是万万不行的!
- 皇四子胤禛
与皇十四子胤禵喜怒形于色想比,胤禛的深藏不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里有一幅名画可以作证:【卞庄杀虎】
卞庄杀虎Z z )
这副画的作者正是胤禛本人,这副画画的是两只老虎正在分一头牛,这时卞庄想拿剑杀虎,他的仆人此时劝阻= 4 0 J C 1 = 2 c说道:“等一等!您现在上,这两头老虎为了^ V M *会共同对敌,将你撕咬;不如等这两只老虎将牛吃完,没得吃了,它们就会打起来,等打到筋疲力尽了,您再去杀虎,岂不容易得多!”卞庄一听,觉得有理,等老虎吃完牛后,两头老虎果然打起来,等打到筋疲力尽时,卞庄一剑一头,杀死两只老虎。
“卞庄杀虎”指的不就是“太子党”与“八爷党”这两只老虎斗得筋疲力尽之时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夺得大位的图画版本吗!
所以,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非胤禛莫属,这! _ . H )一点,恐怕康熙早就看& p Y出来了!
综上,笔者认为胤禛上位是“有诏上位”的,而且贤明康熙不会让自己的国家生乱的!当时Y & m 7 |外有八爷党势力在虎视眈眈,若非是“有诏上位”,胤禛是很难能够摆平乱局,胜利登基!
至于后来的关于胤禛上位的真假,其实都源于一本书《大义觉迷录》,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雍正本人。当时天} a ; N F下有太多的人说雍正继位不正,天下流言纷纷。O | & Y于是雍正专门写了一本书,书中专门对弑父、逼母、杀兄、屠弟等十项罪名做了反驳,还阐明自己有多适合当这个皇帝,这本书就是《大义觉迷录》。
雍正命令,要就将这本书诏行天下,要求各级官吏将这本书对老百姓进行宣读讲解。
大) # f N义觉迷录
结果弄巧成拙,让本来对n 3 K皇位争夺没有兴趣的老百姓将这件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