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谥号章献,她是北宋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第一个身穿龙袍祭祖却没有称帝的女子。宋朝之后,民间关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包括后世的诸多电视剧也经常以此为模板,描写的就是真宗时期刘娥与侍女李氏的故事,可以说为抹黑刘娥的形象做出了巨x U w L L @ / 0大贡献。
太后刘娥
在《清平乐》第5集中,太后刘娥薨逝,我想,我们应该给她一个公正的评价。
按照现f z x在的眼光来看,刘太后的一生堪称传B . g T C n | % ;奇,她自真宗朝晚期至仁宗朝初期的11年间垂帘听政,勤政p @ . 2 e ) T爱民,总的来说政绩斐然,当时的宋朝在她的治理下也可说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太后2 S y : x s刘娥
司马光曾这样评c y c S :价她:“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 v G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但站在北宋当时的国家立场上,刘太后在仁宗皇帝成年之后仍不肯撤帘还政,并且执意穿着皇帝制服到太庙祭祖,隐隐有唐朝武则天的发展趋势,这是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的。
01K N T 刘太后、李顺容与仁宗皇帝,三人行必有矛盾
第5集开头,仁宗皇帝生母李顺容病逝,这个女人可以说是刘太后一辈子的心结。
母子对峙
从身份上来说,李顺容当初只是刘太后的一个婢女,刘太后却不得不倚仗李顺容生下的小皇子;从立场上来说,刘太后是仁宗嫡母,李顺容是仁宗生母,刘太后不能允许两宫并立,却也不能真的对李顺容如何。
刘太后心里是j j既气又无奈的,无论身份多么尊贵,她始终是个普通的女人,大权I 5 y V在握,她也很想“任性”,因此在李顺容死后下令“凿垣而出”。
凿垣非礼
“凿垣而出”出自《南史阮孝绪传》,意思是说不让李顺容的棺木从正门出入,而是直接从墙上凿个洞抬出去,这是非常侮辱性的丧仪a x *。因此吕夷简匆匆赶去劝阻,以太后娘家刘氏一族的未来和F T 3 u ;前程为筹码——如果官家以后知道了生母竟然连死后的丧仪都安排得这么草率,他的怒火也只能向刘氏后人发泄。
刘太后一直以来隐忍的情绪第一次爆发,她不相信仁宗皇帝真的会为了这样一个n r 7 H j q & 7 {面都没见过几次的“宫嫔”与自己反目成仇,她是委屈的。刘太后养育仁宗皇帝23年,古话常说,养育之恩大于天,可她与仁宗皇帝之间隔着一个生母,就像隔了一条鸿沟。
刘太后最终还是妥协了,她不` K I &想把皇帝对李氏的愧疚,变成对她+ H q q D的怨恨,下旨厚葬了李顺容9 l H _ z W , S,并以水银养护。她和仁宗皇帝一样,一生以大局为重,他们都是不得自由的人。
此时刘娥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
02 太后着X l % [ @天子衮服祭祀太庙,是否司马昭之心?
明德二年二? ) | & 4 _ T K 4月,按照惯例举行祭太庙大典,可能刘太后感到自己命数将尽,想要穿着V c 1 } 4衮服祭祀太庙。
也许这是她对仁宗皇帝的最后一个考验吧,她想看看,他是不是一旦掌权,就丝毫不再顾念她了。如果完全不顾念太后,百姓恐怕会觉得皇帝有忘恩负义、不孝之嫌;但如果完全依着太后,又违背礼义,显得官家孱弱无能,容易被天下人看轻。
仁宗皇帝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一个“仁字”。作为儿子,他知道这是母亲病中的糊涂,不能计较;作为皇帝,他知道太后并非想要示威夺权,V b m只是想要趁着最后的时光任性一把。
我们不是刘太后本人,无法完全得知她这个行为的真正含义,但是我想,她心里是不甘的。刘太后受真宗遗命垂帘听政,11年间兢兢业业,她自认没有对不起大宋、更没有对不起赵家。在这11年里,她未必没有效仿唐朝武则天的想法,也有朝臣! # E , 2 , s ] 8献上“武后临朝图”,希望她临t u % S R v N朝称帝,但最终她没有。
自古以来,只要站上权力的巅峰j ^ X A,必然会滋生出更多的* S 9 a $ g 0欲望,但是刘太后始终谨T M $ k d v |守着最终的底线,她确实有过对权力的渴望,以至于仁宗成年仍然不肯撤帘还# F j E政。但是此时此刻,在生命的最后,她更多的是想要证明自己,她想穿上天子服饰,站到太庙N F : M w,告诉先帝和这天下,我刘娥这一生为赵氏江山尽职尽责,即便是女儿身又怎样呢,我做得丝毫不必男) & j儿差!
仁宗皇帝最终W B D ] n M体念太后,同意太后穿衮服祭祀,但是将衮服制式稍作改动以区别于天子之服,使太后不至于失礼于先帝,又全了官家的孝道。
穿着衮服站到太庙之前n C , U p K的刘太后是满足的,她脸上是得偿所愿的微笑,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认同,4 r q f , , i 7 0这一生以此结束,也算圆满了。
03 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在想什么?
得偿所愿的刘太后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死前她问了官b V E G B家两次,“你恨我是吗”。恨过,比如知道生母在皇陵受苦却没有权力将她接回来尽孝的时候,比如生母去世,太后下旨“凿垣而出”的时候,比如在朝堂受制敢怒而不敢言的时候——隔着权力,他们便不可能是普通的母子,再加上并非亲生,更多了一层隔膜。
刘太后在此时死去,6 ) } Z W , P应当是最好的结局了。如果再往后,仁宗皇帝想要收回亲政之权的心6 C ~ ] L : a s更b [ J强烈,与刘太后的不h s z e @想放手之间,会激发更大的矛盾。就在这里停止,仁宗对她仍然有敬重爱护之心,彼此之间没有完全撕破脸,保全了最后的体面。“我希望你康复”,我是真心的。
此时的仁宗已经胜利了,即便刘娥康复,也奈何不了他了。他独自坐在大殿之上,身旁再也没Q w a | &有那个处处压制他的大娘娘了。他心中多年以来积累的怨愤M 4 R ^ ;和不平,都可以统统Y S m ( . 7 ;卸掉了。嫡母、生母皆逝,赵祯从此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y v &帝王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孤独的。
刘太后去世后,太医称她“撕扯x % 1 z i O ^ r i自己的衣裳”,是因为不愿以天子服饰去见先帝,但最终安排了以皇后之服下葬——为什么不是太后之服呢?
因为在仁宗心里,太后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母李顺容。而刘太后以皇后之礼下葬,不是站在儿子的立场,而是站在先帝的立场,因此也是合情合理的。胜利的皇帝,在这里为自己的生母和自己扳回了一城,又没有失礼于太后,两全其美。
04 最好的结局
刘太后去世后,八大王称刘太后毒害官家生母李氏,并阻挠官家认回亲母,导致民间流言纷纷——这恐怕就是“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的来源了。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晏殊被贬黜出京,理由是多年以来隐瞒官家生母之事——晏殊委曲求全,是为了顾全皇帝的脸面和朝堂大局,只能一人担下这个H 8 8 q * & l =责任;仁宗生母李氏以9 z K 2太后之礼下葬,封号宸妃。
而关于刘太后毒害李氏的留言,仁宗皇帝选择开棺请出李氏遗体当场验看,查明事实真相,证实太后清白,公示百官E + + f X W 0万民。这是仁宗皇帝为帝的坦荡,也是他~ Z v X对刘太后的信任,从此仁宗皇帝临朝亲政。
——这恐怕就是他们三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取得的最好的结果了。
以上个人观点,解释权归川云上,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