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首开恶例,干预史书的编写,让中国的史学一下子倒退了一千年。折毁“董狐直笔”后,他得到了很大的甜头,自己被塑造成一个伟大的盖世君主,其对手包括杨广、李建成、李元吉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举凡乱伦残虐,无一不全,甚至r 9 q y O @其父李渊的功绩也多被隐瞒。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即M g j ^ f o位后曾三次向本朝史官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i [ ~ ) H和他本人的实录。
在唐以前,按传. Q ( t统规定,皇帝本人是不能看自己的实录r M 8 + @和% E ) z d起居记录的,所以史官对太宗的无理要求多次婉言谢绝。第三次未能达到目的时,太宗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对宰相房玄龄说:我之所以想要观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对自己的作为能正确了解,从而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这时的宰相房玄龄与负责修史的许敬宗可没有当年晋国史官董狐先生那样耿直有胆量了,不敢再秉笔直书,以触圣怒。这个太宗皇帝可不是好惹的啊!他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敢杀g d T,真把他惹恼了,恐怕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啊!但是要呈给皇上看,以前那些“实录”只怕| - x S g o皇上看了要发脾气。于是老哥俩串通一气,赶快加班加点,将20卷《高祖太宗实录》认真删改后,方呈御览。不用说,被删改后的“实录”肯定不再是实录,对皇上声誉不利之处都一一删除了。
而太宗看了之后# D e,却并不满意,他说:我之所以取天下,是为了安万民。史官记史,何必有太多忌讳?你们再去删减修改D 4 w z E , 1 Y一番,直接写明那件事就好!
“O i a v那件事”指的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一番W ` _ #话,不仅冠冕堂皇,而且理直气壮。然而,久经宦海,聪明机敏如房玄龄却听出了不同的味道,皇帝表面上是让直书其事,其实是让再加隐晦,更改事实。
于是,经过太宗一再$ e _授意,《唐书》中[ r 9 ( A N对于“玄武门之变”的“实录”变成了以下的情况F F o U d Y d:
第一,是李建成、李元吉先阴谋杀害李世民,并阴谋彻底消灭李世民集团在先。
第二,李b G 4 v世民闻讯,再三犹豫,不忍兄弟相残,最后的行动是部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在兄弟相杀的斗争中,也是李元吉H k ( t w a ? }先动手,张弓射李世民三次,李世民才予以还击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射杀李元吉也是当李元吉以弓箭勒住李世民,欲加害时才动手的。
整个事件变成了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已,为了自保t = Q J = m o = 9而为之,至; A / D t 0 M V于这些“史2 & a 3 d | * [ 实”的漏洞和拙劣之处,之后会专门写文章来讨论。且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E e t B 6”中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w 5 ? N d W ( N J部杀绝,连幼儿都不放过,又逼父退位,可谓残忍决绝,深得斩草除根之真谛,即使再怎么篡改事情经过,其鲜血淋淋的结果摆在那里。
唐书t Y O中还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贬的一无是处,什么荒色嗜酒,帏薄不修,凶愎庸下,如同禽兽一般,把李渊也写的像个废物一样,毫无功绩,当听到两个儿子惨死0 O _ Q c R w之时,史书写道:帝意悦,还说:“此吾之* 4 :夙心也”,两个儿子惨死,父亲竟然开心的说这是我一直的心愿,如此拙劣的篡改,小编觉得房玄龄这种多谋善虑之人不会看不出来,也许这是K 9 e n X N V ( 8他故A 3 a h I & 3 E意留给后人去思考的线索。
而史书把李世民描述为大智大勇,+ x % P a ^ A 0 2深谋远虑,仁孝卓著,如同圣人,如此抑扬# 4 x过甚连后世大史家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史臣不无抑扬诬讳之辞,今不尽取。
唐太宗改史,可以说给以后的中国编史开了个恶头,之后的中国史官和皇帝以李世民为先例i F x [ E ; p f w,为开) r 0 0脱,对历史史实多有篡改,或者对皇家隐事,不光彩的事不予记录等,给后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