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第一部,再到2019年完结篇,《叶问》系列走过了十个年头,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最成功的华语动作电影系列,帮助甄子丹提升了影史地位——有跟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相提并论的代表作。
赵山河也听到一个说法,说是《叶问》系列标志着华语功夫电影走到尽头。为什么呢?因为功夫在电影一般赋予两个概念——个人成长和修为道德。个人成长讲求坚韧不屈,拼搏励志,在1980年《师弟出马》结尾超长打斗中,成龙凭借毅力与合气道、跆拳道高手黄仁植鏖战并获胜;修为道德讲求止戈为武,仁义无双,2006年《霍元甲》李连杰就从一介武夫成长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以武入道,用武术呼唤和平和尊重。
但是到《叶问4》之后,我们发现了传统功夫上不了台面的阴损招式,比如说插眼、戳喉和撩阴等。功夫被看成了下三滥的招式,很难跟角色有统一成长的相连性。除此之外,功夫演员也面临断层,1954年的成龙、1963年的李连杰和甄子丹,他们都已经年过半百,新生代的动作演员很少下决心钻研功夫。
加上外国动作片的崛起,例如韩国、泰国和印尼,中国功夫/动作片岌岌可危。所以赵山河今天整理了动作片拍摄诀窍,希望目前会有新时代华语动作片领军人员接过大棒,继续延续过去的辉煌。
1. 动作准备
(1)异种格斗:《叶问》系列一大亮点是异种格斗,叶问的对手包括北方拳、空手道、洪拳、拳击、泰拳、太极和混合格等等,每次对打都会有不同元素的加入。观众每次观看会接收到不同信息,继而能保持持续的关注。
1994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享有动作教科书的美称,在影片五场打戏中,陈真面对不同的对手都采取不同应对方式,第一场的擒拿,第二场的截拳道和霍家拳,第三场的拳击,第四场的小腿擒拿和第五场的混合格斗,场场都会给人新鲜感。
不同动作风格对应不同人物的性格,还推动情节发展,“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在采访中提到会根据演员或人物设计动作,“成龙兼顾花哨杂耍和危险动作,李连杰突出武术美感,甄子丹是融合了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
再比如说《精武英雄》第四场跟船越文夫对打,船越文夫也用陈真的招式,表现出人物的胸怀和智慧,而且还对陈真进行武学上的教导。做个对比,2010年《精武风云·陈真》则全篇都用混合格斗,毫无新鲜感和设计感。
(2)战术安排:功夫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对决中不能硬套死功夫,而是有相应的策略,不是乱打一气,挥拳盲打。在2017年《绣春刀2》沈炼第一次遇到丁白缨三人,处于劣势的他决定擒贼先擒王,绕开两个徒弟,直攻丁白缨,但是被后者用拔刀术斩断绣春刀。等到第二次对打时,沈炼采用背刀术避开了丁白缨的攻击,并顺势割伤她的小腿,成功逆转局势。
《绣春刀》系列的动作指导桑林表示第二部动作设计里面,用了一些武学方面的东西,也用了孙子兵法,把这些观念融汇到武打设计里面,比如说地形、方位、距离、智谋等理念,因为按照兵法,人物的站位会影响到动作的设计。
2010年韩国电影《大叔》结局元彬面对多个杀手,一直采用游走砍杀的战术,始终不给对方合围的机会,否则众人齐上,肯定招架不住。
2. 安排对打
对比了一下从《叶问》从1到4,动作分镜头越来越少,角度也愈发平稳,越来越偏向中景镜头。往好的方面说可以直观看到动作对打的全过程,但是坏的一面却容易单调乏味。
(1) 演员调度:电影拍摄一大核心是决定什么在画面内和什么在画面外,两个都很重要。成龙从1985年《警察故事》开始便灵活使用镜头调度。之前电影中的主角面对多个对手围攻的时候,常常会有龙套在后景跑来跑去,成龙觉得这个不合理。
在《警察故事》画面里,观众只会看到他跟一个角色对打,另外打手会在合适的时机出镜或者部分出镜。元素突然会画外进入画内,一般会引起惊喜感,配上快速剪辑,会给观众一种踹不过气息的感觉。
(2) 镜头剪辑:成龙这种设计需要团队的配合和演员的高素质,西方人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2002年《谍影重重》的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增加现场感,而且使动作更加迅猛,动作信息像雨点一般袭来,观众的眼球一直都被刺激着。
镜头剪辑本身带有一种节奏,用得好就可以增加动作效果,反之就会让观众觉得很乱,《叶问》系列当中赵山河最喜欢的是第二部跟龙卷分一场对决。起初动作强调快速剪辑,配合快速的日字冲拳,视觉效果很棒。但是龙卷风身子糙,扛得住,也善于格挡,于是叶问决定全力攻击脸部,这个时候画面有个短时间的暂停,接着又是快速的日字冲拳,这样画面本身就有了快—慢—快的差别,还与配合双方攻守的转换相应对。
(3) 镜头拍摄:但法无定式,势无常形,之前说的中景镜头也能增强真实感。因为好莱坞动作电影常常会把击打镜头和反应镜头分开,同时出于保护演员关系,很多击打并没有落在演员身上,造成没有力道的感觉。但是近几年的《疾速追杀》系列采用类似《叶问4》中景拍摄,镜头不会在击打点硬切,反而会把整套动作一拍到底。
镜头有时候还代表一种视角。除去通常的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还有半主观视角——从演员背后拍摄。此时观众看到的大部分是角色视野的部分,跟主观视角一样可以帮助观众认同角色,比如说2019年《安娜》这场通道打戏一直跟着安娜背后拍摄,让观众短时间内跟安娜融为一体,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感。
还说在《叶问2》的最后打戏,叶问尝试切中路,躲开龙卷风的一记重拳,这个镜头有了抽帧,画面不同以往,速度又降了下来,这是暗示观众叶问要以智取胜。
3. 击打效果
《火影忍者》格斗场景非常好看,前期死亡森林系列、三代vs大蛇丸、追捕佐助系列战役等等堪称经典。在漫画分镜头里面,岸本齐史在击打过程的描绘会比较繁琐,大量不必要的转体动作(例如小李对君麻吕)会拖慢节奏。
但岸本齐史笔下的击打效果效果非常好看,比如一次击打三个不同角度呈现、奇拉比打飞佐助等,视觉效果都很棒。所以击打效果作为一套动作的结束,可以称之为豹尾,不能忽视。
好的击打效果基本包括两点,一是对外界事物的损害,比如说《龙珠》系列,一个光波从毁灭地球到毁灭宇宙;二是对角色本身的伤害,成龙在1999年《成龙的特技》讲述自己对动作的革新,通过威压、钢丝鞋、power粉和假玻璃等方式增加动作的威力。
赵山河还没参与过片场拍摄,但是对于击打效果的研究,基本沿着这两个思路就可以做到革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