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票房冠军属于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五百六十多万港元,不仅是当年香港票房冠军,还是香港开埠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能在如日中天的李小龙手中夺取冠军宝座,肯定有其独到之处。H . H F《七十二家房客》其实C - H H _ a是翻拍片,最初源于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由滑稽艺术家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于1952年共同创作a # H l r g l而成9 / h D M,描写了抗战胜利初期上海市民的困苦生活,带有十分强烈的现P ^ l ) - K S实讽刺意味。这部滑稽戏的影响十分深远,影视界拍了不少同名影片,它们不仅延续和传承这部经典艺术作品的精华,更吸B t 0收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事件为补充。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将《七十二家房客》搬上银幕,在忠实原剧的基础上,将原剧中的上海方言改为粤语方言,故事情节也依循广州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修改,属于接地气的再创作,此番改编使其在广粤地区迅速走红,这引起了邵氏公司的关注。1973年,邵氏公司取得该片版权后决定投资重拍《七十二家房客》,交由著名武侠D ( W导演楚原执导。翻拍一般吃力不讨好,拍得精彩了,观众会说原著底子好,搞砸了,背锅的一定是导演。当时香港影坛正是国语片兴盛之时,但楚原坚持采用粤语, } Z U X 8 /拍摄该片,坚持传统粤语片关注社会现实e W ~ l `、关注小人物心理的草根# ( u ~ I E ]路线,以1 u K + : | M = 8经济萧条下的香港民生状况为表现对象,通过包租公、包d e $ s ]租婆炳根夫妇勾结恶警“三六九”对房客进行欺压和敲诈,智慧的房客们团结一致予以反击的故事主线,真实再现了底层市民的草根百态,揭露了生活的无奈和市井小民的淳朴。熟悉的语言、贴近现实的情节,深深地l - x # P 7 e : E唤起了香港观众的情感认同,影片{ = I 5 ^ % b [ :上映后取得了超高的票房成绩,也使香港粤语片再度复兴。这种折射社会现实、平民化x g V T q w A 0谐趣的类c ] l s D型影片更是改变了香港影坛武侠一家N e m W , ( | G独霸的局面,= 3 5 # O 6 ) O此后许冠文三兄弟的“许氏喜剧”的走红也是这种类型影片的拓宽发展。此片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深远,最著名的例子是周星驰拍摄《功夫》时,猪笼城寨就直接照搬了《七十二家房客》相关情况情节和人物设定,其中的l / p f M ] H ?包租婆更是让扮演者元秋爆红。
不少邵氏老演员还有% x F沈殿霞也带V j y ? n 7 | A着欢乐今宵的嘉宾一起加盟影片
说说该片的导演楚原吧,其实楚原进入演艺圈的最初是想做演员的,无奈身材矮小样貌也不0 l f M N k 5 ? C出众,所以就去7 J p h [ x B s z做了编剧和助导。但他好像运气不差,没熬多久就成为了导演,确切说,他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导演,23岁。楚原最初所拍的电影,都是粤语电影,可惜196d I 19年之后粤语片已经山穷水尽,不得已,只能改拍国语片。虽然起步比张彻他们都早,但楚原一直也没有什么代表作,直到接拍《七十二家房客》才让他真正走红。但一部J I ^ x《七十二家房客》似乎也没有给楚原的导演生涯带来太多起色,我们都知道他后来是以拍摄古龙作品才真正成为当红大导演的,可能武侠片才是他真正喜欢或者说擅长的吧 ] i n 。直到1976年,楚原拍摄了古龙作品《流星蝴蝶剑^ J ( : o D I》,他M [ @ l应该是第一个把古龙小说搬上银幕并大获成功的人,并由此开创了奇情武侠一派,被公认是最能拍出古龙神韵的导演,楚原到此时算是真正走上了个人事业的巅峰。古龙+楚原+倪匡是大家公认的“铁三角”,楚原的作品开始大卖。当年圈内人给楚原起个拉风的绰号,叫做“楚千{ o v | a i v u万”,就是他的说他的单部电影票房能超过一S - R I @ ! . E S千万台币。因为作品屡屡大卖,所以片约不断,几十年间居然拍摄了130部以上的电影,这么高产也对市场对他的认可。因为以后我们还能见着这位可E J v @ M = * j爱老头,所以“楚千万”就留着以后慢慢聊了!
楚原与李小龙合影
十大里面的第四名《应召女郎》由龙刚导演,看片名还以为又是跟风李翰祥的风月之作,但看完才发现,导演蛮严肃地探讨了应召女郎这一N k v :特殊行业的社会问题,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之所以提到这部影片主要是导演8 c / % $ 6龙刚的另外一部作品《英雄本色》,后来吴宇森的成名作《英雄本色》就是翻拍自龙刚的作品,两相比较发现两部影片的故事主线都是黑社会老大改革自新遭遇阻挠而后大反击,龙刚的《英雄本色》拍于1967年,当时可是武侠片的天下,拍摄这样一部社会反思的题材是相当难得了。
龙刚版《英雄本色》豪哥一角由谢霆锋老爸谢贤饰演
《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其中《风流韵事》、《北地胭脂》都是风月片的量产品,较之前年之作《风月奇谭》质量是下降了,迎合市场之作,就不多提了。《一乐也》则是李导与许冠文的第二次合作,借故W ~ | J z讽今,透过片中民初时期滑稽的人和事,反映当世时局的荒谬和可笑,但可惜电影讽刺意味明显减淡,却以胡闹和情色为主,只是依靠许冠文的精彩演出,勉强博得观众一笑。
最后,我想聊聊张彻的《刺马》,主要是影片题材吸引我。《刺马》取材自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张彻以其一贯热血手法将此历史事件拍摄了出来,但这次除了表现男人之间的友6 h j 5 t - D 4 %情,居然对儿女情长也有所表现,甚至成H 6 - B { c ]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在张彻以往的作品中是不可想象的。
姜大卫、Q U . L m ; $ { V狄龙、陈观泰 看着真的+ W y N好搭啊
刺马案发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两江总督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张= I g汶祥所杀。但张汶祥并没有逃离,而是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伏p ` L B | 2 X ~ (首就擒。
此事轰动朝野,慈禧太后惊问:“这v 9 z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期间虽有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复审,却始终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张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灵。
由于“刺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难免传闻四起,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后人将“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m : 4 C (杨月楼案” “淮安奇案”并称为“清末四大= J Z ] . Z奇案”。
李小龙携好友小麒麟前来探班《刺马》
如此草率结案,坊间自然传言四起,但我比~ A % J / B较认可其中一种阴谋论Q E ~ m的说法。据清代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十年,洪秀全+ & A T , f D e聚敛无数钱财。而曾国藩攻陷天京后收缴了全部金银,但所上缴朝廷的数额却非常之少,便有传言曾国藩有野心,于是慈僖太后先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接着升马新贻为两江总督,之后马便在其密旨的授权下开始2 a @ _ ` H j z A了对湘军的财政审查。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了。
不论何种原因,“刺马”案对中国近代史是实实在在地产c ? 7 ? C e生了影响:马新贻遇刺身亡客观上加剧了湘系军| = 阀与Z O v 8 j e [ _ h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西太后加快了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力度,结果就是使得依仗湘军建@ / L 6 ^ # W c立和维持的东南海防日益废弛,也为后来清政府在面对列强时F E Y V @ f的溃败埋下了后患。
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在张彻、倪匡手里演绎成了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间的爱恨情仇,避重就轻、远g _ X U l 5 M w W离政治在电影界来说无可厚非。影片在张彻电影生涯里也属于上乘之作,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的演绎都是可圈可点的,狄龙还凭此作拿下了第11届台湾电影g F _ 2 T 1 @ `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第19届亚太电影节“优异演技奖”,演技第一次获得了行业权威认可。多年之后,陈可辛翻拍了《刺马》,改名《投名状》,让向来与获奖无缘的李连杰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d . z S c r ;奖最佳男- 2 ~ a主角,而李连杰和狄龙一样,也是饰演马新贻(改名为 庞青云)一O H ) $角。
嗯,让我们告别1973年,告别李小龙,下期再会!
《漫谈香江电影50年》之七1973年(上) 见龙卸甲,百舸争流
《漫谈香江电影50年》持续更新中,欢迎同好关注交流。
注: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进行Q k s =删除。; 9 $ 另,此文由本人所撰,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3 | : [ P处,否则本人将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相v K _ ) @ g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