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大伙聊聊中国的婆媳关系现状,以及造成关系紧张的几点因素。
第一,望值太高
比如说媳妇嫁到了婆婆家,就会本能的认为婆婆是我老公的妈,那也是我的妈,我也可以在婆婆面前撒娇任性无理取闹,而婆婆也应该像亲妈一样,去理解呵护我。
再从婆婆角度来讲,你嫁到了我们家,我就有权利指责你,批评你,因为我觉得,你应该有亲生女儿一样的态度,来面对我对你的唠叨与不满,不应该记恨埋怨我,应该对我有一种尊重恭敬才对。
从婆媳双方来讲,事实上都与预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与期望值差的太远,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平衡,随之心态矛盾就出现了。
第二,生活习惯
比如说老一辈人,可能每天早晨起床的时间都是五六点钟,但是当代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上班压力的时候,到了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大多都会睡到八九点钟才会起床,而婆婆就是看不惯这些,觉得赖床就是懒惰,传统观念教育理念都是讲究勤劳二字,新旧理念发生了碰撞,产生矛盾。
再比如,年轻人都在城市生活,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洗个澡,可能说对一小部分婆婆来说,并没有每天晚上洗澡的习惯,这时儿媳妇儿就会非常反感,但又不敢说,要是说出来,婆婆肯定觉得儿媳妇嫌弃自己这把老骨头,常年累月积攒的不满,就会在某一个时间段,找出一个话题发泄出来,这就进一步激化了婆媳间的矛盾。
第三,消费观念
比如说,儿媳妇洗碗的时候,水龙头这个水量放在特别大,洗洁精放的也很多,这时婆婆就又看不惯了,勤俭持家可是老太太生活的信条,就会忍不住嘟囔几句。
或者说,年轻的小两口,不做饭,订外卖,婆婆又要说话了,花那冤枉钱干嘛呀,自己又不是没长手没长脚,自己做不行吗?
再比如,小两口有什么新的想法,有了一个好的项目,想要搞点副业,赚点外快,需要投资一点钱,这时婆婆又要说话了,你们两口子都有这个固定的工作,每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上班,干嘛要冒那个风险呢?毕竟保守稳定踏实才是老一辈人的观念,风险投资再一次触碰到了老太太的底线。
其实,说白了,这个消费观念引发的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这个钱是谁赚来的,如果说,这个房子是小两口自己的积蓄买的,车子,是小两口自己的积蓄买的,花的钱全部是自己的存款,我估计婆婆不会太过干扰介入你们的生活。
但是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哪有闲钱去买房买车呢,基本都要依附于父母,就是因为你的车子房子是父母买的,父母就更加有底气,也更加有话语权,而你又没有能力资本去反驳,只能忍气吞声。
归根结底,以上三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说,两代人之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不要认知错误,把婆媳之间的社会关系非要认定为亲缘关系,不要有经济往来,不要捆绑在同一个利益链条,不要居住在一起,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让彼此的关系紧张。
再说国外
国外这一点就做的特别好,尤其以美国为例,父母与孩子之间,两代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都不会去介入掺合对方的生活。
比如说,爸爸与儿子去外面吃饭,大概率会AA制,自己付自己的钱,更不要说婆婆与儿媳之间的微妙关系了,这种相处方式,巧妙的跨越了对彼此期望值太高的鸿沟。
孩子到了十八岁成年以后,都要去外面自己生活,这也是给彼此空间的表现,这也就满足了,不过多的生活在一起的条件,也就不会产生生活习惯层面的矛盾,以及不和谐的声音。
再说消费观念,因为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忘掉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信念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把余生全部奉献给孩子,要给孩子去攒钱,用一辈子的劳碌,换来孩子幸福的生活,为了给孩子买车买房,宁愿搭进去半条命。
但是在美国不会这样,美国父母就算有了孩子之后,也会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不会把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在孩子身上,不会把快乐的源泉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相处模式,也就杜绝了这种经济的往来,避开了统一的利益链条,就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纠纷。
可能有一些人又要说了,这样的关系,以及人与之间的相处模式,不是太冷血,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儿了吗?
我反过来问你一句,任何一种品质,一种形式或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相处模式,都是为了让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如果说有人情味儿,会让这个事情本身变得更糟糕,要它有何用呢?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深层次的去思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