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比蜂鸟还小的齿眼鸟化石,被中国科学家发现。这种迄今发现最小的恐龙,“刷屏”中外媒体。 藏身琥珀里的齿眼鸟,以及所有的恐龙,在地球上灭绝。
中国的长江上游,赤水河畔,V型山谷里,恐龙足迹化石尚存,被称为“恐龙草”的古老孑遗植物——桫椤,依然存在,开枝散叶,成为全球桫椤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不仅如此,由一个个V型山谷构成的森林里,还庇护了更多生物,保存了真实地形地貌景观,是大生态系统、地球演变的“底本”,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
V型山谷连接成的森林里,为何能吸引人们?在这片森林里,又发生过和正在发生什么故事? 3月10日起,随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进入这片森林的精华点,发现未知。
桫椤的秘境 在赤水市,将近三分之一的低海拔山谷里,都有桫椤的生长。但最为集中的区域,是位于葫市镇、元厚镇之间人迹罕至的山谷。
全球最集中的桫椤分布地,就在这一区域,官方对外发布的数据称有4万多株。
多年前,中国政府因此设立了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桫保区”),重点保护这种珍稀濒危植物。
穿行“桫保区”的首站,我们选择了桫椤分布集中的金沙沟。当然,这条沟的穿行难度相对较低,也是为了让我们能逐渐适应山里的行走环境。谷中溪河 特有鱼类产卵场 “桫保区”几乎每个山谷里,都有一条小河,或者小溪。桫椤分布集中区之一的金沙沟,尤为典型,在灌木丛下、乱石滩中,河水若隐若现,昼夜不息流向几公里外的赤水河。
金沙沟的小河里,每年春末初夏时,一场大雨过后,常会出现“鱼跃龙门”的景象,一些体重约在一斤至三斤左右的鱼,会在逆水而上,努力跳过一道道乱石形成的跌水。
这是从赤水河里游来的鱼,以清鮁、中华倒刺䰾为主。它们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种,在乱石密布的激流中产卵繁殖。 水流湍急、深浅适宜的金沙沟小河,少有干扰,正是它们理想的产卵场、育幼区。
在保护区的其它山谷小河、溪流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而这一现象,与中科院水产所的监测研究成果吻合:赤水河及其众多的支流,正成为更多鱼类的避难所、繁殖场。睡一觉发芽 桫椤每年能长10多厘米 因为河流、溪沟的存在,以及茂盛的森林植被,山谷里空气湿度极大,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树叶上都有水珠。
茎杆中仅有几根束管纤维的桫椤树,没办法通过地下的根系,向上部输送更多养分。
为了生存,桫椤进化出了独特的养分汲取方式。
赤水河畔的3月,夜间温度也有10度左右,白天有时会达到20度。这个气温条件下,野外大多数树木的树液开始流动,逐渐进入一年的生长期。 桫椤的茎杆上,一层层密布的气生根顶部,也长出白点。这些白点,是正在生长、延长的新根,具有很强的水分吸收能力。
保护区管理局的梁盛,和同事研究桫椤已20年。他说,缺少束管纤维的桫椤,主要靠这些气生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等维持生长。
空气里水分,对于桫椤幼苗更为重要。
从生长在叶片背面的孢囊爆裂,孢子被弹射开,有的飘到落叶下,有的飘落母株茎杆上的气生根丛里,获得了在黑暗中睡上一觉的机会,然后在湿润的空气中,迅速萌芽,长成幼苗。
有充足的水分,还有顶层林冠的保护,桫椤幼苗通常在3到4年后,进入快速生长期。 约10年前,粱盛曾亲眼看到,一株约1米高的桫椤,顶部的嫩芽被游客抻弯。“但现在,被抻弯处以上,已经又生长了约2米。”他说,按此测算,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桫椤,在环境适合的情况下,一年能长高10到20厘米。
这一推算,在保护区设置的珍稀植物园里得到验证。
2015年,“桫保区”通过人工采集孢子,繁殖出一批桫椤幼苗后,栽种在一条溪沟附近。现在,这些桫椤,最矮的也有40厘米高,大多高度有60到70厘米,个别接近100厘米。有上亿年历史 树高却难过十米 桫椤的养分吸收方式,也注定了它终身必须与溪沟、高湿度环境为伴,还要避免阳光直射。“所以,很多人试图把桫椤种到城市花坛、庭院,但大多没成功。”他说。
以淀粉为主的茎杆,撑不起高空摇曳的桫椤大叶片;有限的束管纤维,以及随高度上升降低的空气湿度,无法满足桫椤长得更高的需求。
因此,在保护区里,高度超过10米的桫椤,十分罕见。“事实上,它们大多也只有5到7米的高度。”粱盛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黔华 张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