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儿歌。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我国有望在2020年真正的“播种”太阳。当然了,“人造太阳”不是真的制造出一个太阳,更不会像太阳一样挂在天上!
“人造太阳”本质上是一个热核聚变实验堆,因为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相似, 所以才被称为“人造太阳”。“人造太阳”是利用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可控),产生核聚变能,从而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能源越用越少,当初课本上学过的,地球能源紧张,总有一天会用尽,你还记得吧?
所以,现在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要开发新能源。
“人造太阳”计划,就是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出现的。
世界上有三十多个国家参与“人造太阳”计划
人造太阳,官方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简称:ITER计划。
ITER计划又是什么呢?
1985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峰会上倡议:由美、苏、欧、日共同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2001年,完成了ITER装置的工程设计及主要部件的研制。
2006年,中、美、日、俄、韩、印以及欧盟,草签了建设ITER的国际协定。
三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合作工程。
这个ITER计划的具体内容是啥呢?
就是把上亿度的、由氘氚组成的高温等离子体,放到一个容器里,通过磁力,将其约束在837立方米的\"磁笼\"中,需要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500秒,从而实现受控的核聚变。
最终目的就是,将来把可控的核聚变能用于能源中,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什么样的容器才能放的了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呢?
这个装置就是超导托卡马克,有真空绝热的功能。
世界版的大“人造太阳”说完了,接下来就说说我们国家的“人造太阳”。
中国有两个“人造太阳”装置,一个在合肥,一个在成都。位于成都的名为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
作为ITER计划中有分量的一份子,我们国家也在研制自己的“人造太阳”。我国政府于2006年签署了ITER协议,并承担了9%的研发任务,基本覆盖了ITER核心部件的研发,而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担了其中涉核部件研发。它也成为了成都融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
之前新闻中说的“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指的是我国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的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了1亿度。
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17年11月25日-29日,首届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大会暨聚变能活动周在四川乐山举行。据报道我国新一代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目前建设顺利,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中国环流器二号M”就位于成都,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开展聚变堆核心技术研究的关键平台。该装置以氢、氘气体为“燃料”,通过把它们注入装置并击穿、“打碎”产生近堆芯级别的等离子体,来模拟核聚变反应。
与国内同类装置相比,它不仅规模大,参数也高,这意味着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更接近核聚变的真实反应,更有利于聚变堆核心技术研究。“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采用了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有望将等离子体电流从我国现有装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等离子体温度将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这将是太阳温度的20倍。
“人造太阳”项目一旦实现商用化,人类将不必再担心能源问题。在投入商业运行之后,只要往设备不断输入氘和氚,在里面发生聚变反应,它就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能量,而氘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廉价而且数量丰富,可以给人类使用1亿年。因此,设备也就永远转下去。
从世界上第一台托卡马克建成到现在已经是60年了,可以说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才刚刚过半。为了实现核聚变发电,为人类社会谋求更大的福祉,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家们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