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化石隐藏古代天气秘密

现代气象站观测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大多不到100年),制约了人们对地球气候的理解。100多年以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石笋等,获取了大量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资料。

但是,当前古气候研究载体的: Q h E B Y q v时间分辨率较低,通常为数十年到月。这样的时间分辨率可以研究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但是无法用于研究发生在日-小时甚1 ! n C至更短时间尺度的天气变化。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T : V ( ?员经过5年多的努力,发现从南海砗磲化石中可以获得日-小时分辨率的古代天气信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我们特约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地球环j ! = z =境所研究员晏宏为读者做相关科普解读。

为什么只有古气候学,没有古天气学?

气候是大气物d n 7 I h $ ] # }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或变化,时间尺度为月、2 J H a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 { y - e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而天气是大气物理特征的瞬时态,时间尺度为E E k P M ?日、F # b小时、分钟甚至秒,比如一场暴雨、一个台风、一次寒潮等。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认知气候和天气变U 3 ( _ ^ l n化就成L 8 s为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比如中国古代的历史N y - L { D N U `献中,就记载了大量气候和天气变化的信息,春秋战国时代诞生了堪称伟大的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而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00多年就已r 6 3 d 1经著书《气象汇论》,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16世纪中期后,欧洲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纷纷发o i n明出来,比如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发明温度表,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表,1783年索修尔发明湿度表等等。这些仪器为建立气象台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 g # 8 - +面气象观测台、站相继建立,形成了地面气象观测网。

虽然人类发明温度计、气压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时间有近400年,但是早期的观测资料要么没有统一的标准,要么已经遗失,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比较稀疏且不均匀。高质量的气象站观测g - - U K ~ U E t资料最长不过一百多年,大部分的气象站则不到100年。

这不足百年的气象资料对于p a j 0 D &准确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并预测未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现代器测资料的短缺,自19世纪中期以来,地质学家们开始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沉积、石笋等x % a f ( A,来重建地球过去的o x 6气候变化,并由此诞生了古气候学这样一门学科。

比如利用树轮的宽度重建某一区域过去数千年的温度或者降水变化;利用珊瑚年层的氧同位素和元素比值重建海洋表面的温z p + L = f V度变化;利用黄土沉积的粒度来指示过去几百万年东亚冬季风的强度等等。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地质学v E K 8 S s Z :家们成功地构建了过去6500万* K y d 5 | 6 K 0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球气候变化的框架。这9 h G 0 s H 9 R R些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地球气候历4 Z z 4史的了解,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过f } # x A超级大冰期、超J Y B 6 e 9 Y &级大暖期,也存在过剧烈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还帮助我们理解了当前全球变暖在地球气候历史- ) v J上的地位。

虽然古气候学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z z s 1 7成果,为我们认识地球气_ @ ;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z 7 % * q 2 } 9 9帮助,但是我们似乎很少听说古天气学这4 G |个词,是古天气研究不重要吗?当然不是。

虽然地质学家们开发出了很多古气候研究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沉积、R I | M J I +石笋等,但是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的时间分辨率都太低,通常为数十年到数百年,最高分辨率的载体如树轮和珊瑚* r x a Q %,也只能到( h { %年或者月。也就是说,我们通v f Q 6 +过这些地质生物载体获取的,都是几百年平均c , I P f,最多几个月平均的气候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理解地球气候(月及以上尺度)的变化,但是无法用于研究发生时间在日-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尺度的天气变化。

砗磲为何有潜力成为古天气研究载体?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S $ D [ ^么是砗磲。

砗磲是全球最大的双壳类贝壳,自始新世(距今约5000万年)以来便一直是热u : ! J带太平洋-印度洋珊瑚礁中m u ; - ! k 的重要组成部分。砗@ K ; 3 !磲寿命能达到甚至超过100年,其碳酸盐壳体生长速度非常快,几十年就能长到1米以上。砗磲壳体通常具有年生长纹层甚至日生长纹层,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高分辨率全球天气变化历史研究载体。

大家知道,. E = U c _ [我们常见的小贝壳通常是开口向下,可以通过肌肉移动。但砗磲一般都是开口向上固定在珊瑚礁盘上,一辈子都不会移动。这个固定不动的特征对于我们做古气候古天气研究非常重要。如果砗磲不停地移动,那么所记录l 2 | U : [ :的气候环境信息就会随位置的改变而受到干扰。好在砗磲一辈子不移动,就像一个海洋气象站一样,在同一个位置不停地记录周边的海洋、天( ; r & z - v气、气候信息。简直就是天生的“地质气象站”。

砗磲表面的B - C m 5 s R s外套膜上面,有很多虫黄藻,虫黄藻光合作用能直接给砗磲提供能量,因6 5 S此砗磲实际上是靠光合作用生活的,除了幼年期吃几个虫黄藻外,一辈子几乎不吃东西。砗8 C . S x V X磲这个靠光合作用生活的特性,对于我们用砗磲做古天气重建也非常重要,天气一变化,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就会变化,砗磲生长速率等生物地球m C c [ ] l W e #化学特征就会变u 1 C + C ` 6化。因此通过测试化石砗磲的生长速率变化,就` u f { m 9 d有可能提取出古代气候和天气变化的信息。

砗磲寿命最长能到100年,大部分在50年左右。也就是说,单个的砗磲可以提供50-100年的气候或天气记录。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有很多个化石砗磲,k U w %有的生活在几十年前,有的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很多个化石砗磲在一起,就能提供很多过去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信息。

首先我们来看看o R 3 # L Y J } U砗磲的年纹层。在一个采自# ! / 1 f )南海西沙的砗磲截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纹层,这个纹层就是砗磲的年纹层,因为冬夏的生长速率不同,碳酸盐呈现出不同的光学特征。m N /每个年纹层的宽度不一,大约1-20毫米,幼年期的时候长得o # U快点,老了长得慢点。但是它不会像人一样年纪大了就不长高。

利用我们实验室自行开发的微钻设| ) n @ / v备,可以从每个砗磲年纹层中取到超过12个样品,获得月分辨率的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测试,我们就可以获得月分辨率的氧同位素、元素比值等记录。这些数据主要受温度控制,它们与温度之间有定量关系,可以建立转换方程,从而计算当时的温度。

这就是利用砗磲进行古气候研究的基本原理。通! } F k R ( 5 5 ,常我们采集u ^ u个化石砗磲后,会用放射性碳测年方法测定它大致生活在什么年代,然后在每个年纹层中取超过12个样品,再测试样品的氧同位素和元素比值,然后利用转换方程,计算当时的温度,并讨论相应的气候系统变化。

到这里为止,我们利用砗磲所做的仍然是古气候9 g X t M +研究,分辨率为月,仍然无法深入到日-小时尺度的天气变化。

接下来的重点是,之前我们观测砗磲的年纹层用的都是肉眼看f 1 m 6 M R a,后来我们升级了,采用了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 T X F O =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清晰连续的日生长 } 4 7 W , 9纹层。日纹层宽度为10-60微米。也就是说,砗磲实际上每天在长一小层,只是我们肉眼看} I A U G F [不到,但显微镜能看到{ ^ { E 4

这个日纹层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建立日分辨率的年代学框架,这也是我们v t r ( n r j : #进行日分辨率古天气研g 5 w 1 { 6 b究的基础。

如果砗磲有清晰连续的日纹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砗磲寿命? b ) X c / D中所经历过的时间一天一天地分开。然后至少可以根据每天的生长宽度1 E ? A = a 6 /建立砗磲日分辨率的生长速率变化。前面我们也提到,砗磲生长靠光合作用,会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因此日生长速率的快慢就有可能反映当时的天气变化。

有了准确的日分辨率年代学框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在每个日纹层中做文章n T - i T把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比如用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测试日纹层中的元素分布。; L . A K d

刚才我们提到砗磲每个日纹层宽5 0 S度在10-6, J V O y ( /0微米,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的测试分辨率可达1微米甚至更高,理论上可在每个/ I t ] | L |日纹层中获得13 + r k D 10-60个连续元素数据(数据分辨率0.4-2.4小时),可建立小时分辨率的地球化学序列。

有了日分辨率的生长速率和小时分辨y | b 4 g / x c率的地球化学记录,我们就可以开展M 6 _ * | c # j日-小时分辨率的古天气研究了。比如我们发现,砗磲日-小时分辨率生长速率和元素比值记录Z k ~ R N R i C中的脉冲式突变,几乎都与南海北部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关,如夏季的台风和冬季的寒潮。比如,在台风袭击南海北部的时候,砗磲日生长速率会因为天气状况的变差而降低;同时台风带来的强风搅动可以导致海洋表层Fe、Ba等营养盐的升高和表层生产力的增加,并在砗磲地球化学参数中得到记录。

这些信息) j O x O Z表明,砗磲的日生长纹层,有潜力* o G .用于研究过去发生的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就是说,每年有多少次台风,多少次暴雨,冬天有多少次寒潮等等,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砗磲化石中读到。

比如,我们获得了一个化石砗磲,利用碳测年方法得到这个砗磲存活在大约2000年前,也就是我国的汉朝时期。然后通过肉眼数年纹层,我们知道了这个砗磲寿命是60年,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连续60年的相对~ x i M 0年代学框架。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月分辨率的氧同位素、元素比值来计算当时的平均气候状态,假如计算结果显示那时候的温度比现~ F ! k V l H rj J |高1.2℃,那么就可以推断我国汉朝的时候,南海的温度比现在高1.2℃,是一个典型的温暖期。进一步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8 9 I ` ) h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我们可以获得这60年中,日-小时分辨率的生物地球化学记录。随后我们就可以对当时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比如每年有多少次台风,多少次暴雨,冬天有多少次寒潮等等。

下一篇

谷神星——太阳系内夭折的行星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