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门口“共产党员户”的牌子格外醒目,彰显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穿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在脱贫攻坚现场穿梭,处处都有党员活跃的身影。漫步在村里,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翠绿色的丝瓜挂满藤蔓,勤劳的人们正在劳作。村间小路绿树成荫,清渠净水汇入一方方池塘。这些都是梓山镇潭头村党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潭头村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抓手,突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带领广大村民齐心奋进,勠力同心决战脱贫,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党员示范带头,让村貌焕然一新
近日,在该村红军后代、退伍军人、老党员孙观发家里。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孙观发说:“总书记来到我们村,我很激动,特别是来到我家里,看了厨房、卧室,连厕所都看了,还问我们吃的油是不是自己生产的,用的液化气多少钱,厕所好不好用,我真的很感动。现在村里环境很好,鸟语花香,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间,住上了新房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该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示范工程”,激发党员先锋性。全面开展赣鄱先锋评选、党员分类管理、评选十佳优秀,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党组织五星创评、党员承诺公示、先锋创绩、支部书记论坛等活动,让党员知责思为、知任图进,从而有效激发了党员为村级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担当作为的热情。
由于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以前,潭头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电压低、道路差,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河堤未修筑之前,有“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说法。近年来,潭头村沐浴着政策东风,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集中改水754户;18个小组的低电压改造全面完成;通组路改造26条13.6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宽3.5米以上的水泥路,98%的农户通硬化入户路;96户享受了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完成改厕385户;宽带网络、广电网络实现全覆盖;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定电、走上了平坦路。”梓山镇党委书记段建阳说。
潭头村四周树木繁盛,村道干净整洁,配上3口莲花池,极富江南村落韵味。梓山镇常务副镇长李晓明介绍,为了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村党支部党员带领大家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池、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并通过召开户主会、群众大会和建立微信群等途径,发动大家共建优美环境。
党组织引领,让乡风更文明
两姓共有祠堂,实属罕见,可在潭头村就有。在梓山镇市容城管中队副中队长易小昆的陪同下,来到了孙刘两姓祠堂。
易小昆自豪地说:“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有750多户人家,以刘、孙、李、张等姓为主,但大家都不分姓氏,亲如一家,很少有不和谐的事件发生。”
据了解,孙刘两姓祠堂为明朝中期所建,距今约有550年。孙刘两姓先祖共建祠堂,成为潭头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也昭示了村民们敬祖睦邻重孝道的优良传统。每年春节,孙刘两姓村民都会集聚在祠堂共商来年的发展。在村中池塘边,还有一座凉亭,名叫“孜和亭”。问及缘由,是因为“孜”字代表孙刘两姓,是村民和睦相处的见证和延续。
配齐配强村党支部的硬件软件,提高了战斗力、凝聚力。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党小组长、村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三类小组长队伍,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空心房整治、扫黑除恶、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防汛防火防灾及矛盾纠纷调处等中心工作中,为村民办实事,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空心房拆除了、滋事闹事的没了、屋前屋后干净整洁了、矛盾纠纷少了……村民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有了大的提升,能够自发向党组织靠拢。
该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让乡风文明成共识,为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保驾护航。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介绍,为了倡导乡风文明,在村当组织的引领下,村里广泛开展了“学模范,树新风”“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文明信用农户创评”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组织“五老”人员成立了理事会,利用古村村规、村训等引导群众邻里和睦、互相帮助。
此外,梓山镇还大力抓好镇村干部队伍建设,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人作用,激发镇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潭头村通过创新党员服务机制,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留守儿童之家。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着重从党员、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着重把懂经济、会管理、作风正的人培养为村党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建了一支党性观念强、群众认可度高、致富本领高的村组干部队伍,成为了引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该村党员刘锦华,原在外务工,2002年开始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2015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针对流动党员多的问题,该村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联系,把党的好政策告诉他们,让流动党员返乡就业创业,既能发展家乡经济,还能照顾家庭,增加收入。
党组织保障,让发展成果共享
该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参与发展,让群众坚定发展信心、共享发展成果。
说起未来,孙观发充满憧憬:“村里蔬菜产业发展那么好,我儿子想从东莞回来种植蔬菜。现在,儿媳妇在潭头村制衣厂务工有稳定收入,加上土地流转、光伏发电、合作社产业分红、公益性岗位等收入,家里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
在潭头村,更多孙观发们正共享着产业发展的成果。梓山镇镇长江文元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我们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385户农户实现土地流转,户年均增收1300多元;124户农户通过合作社入股蔬菜企业,入股金额达到30.2万元,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本村200余名群众在基地务工,人年均增收近万元。村级光伏电站总装机70千瓦,2018年发电效益4.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余元。”
如今,潭头村有着富硒蔬菜、葡萄、优质稻等主导产业,乡亲们既能外出务工,又能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人和小孩,又有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贫困户还有分红收入。
梓山镇党委书记段建阳说:“我们将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该村实施“阵地工程”,增添组织保障力。注重夯实阵地建设,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先后投资35.6万元,以支部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党员议事室、远程教育中心、图书阅览室等阵地设施一应俱全。真正把支部建设成为党员组织生活的“主阵地”,村民讨论发展集体经济的“议事厅”。
2018年,全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2160元,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25.4万元,其中合作社入股分红3万元,旅游公司(含民宿)经营收入15万元,蔬菜基地管理费2万元,店面租金1.2万元,葡萄基地管理费用1.2万元,光伏发电收入3万元。
办起蔬菜深加工、民宿旅游,麻饼、酱油、豆豉、烧卷子等土特产品走向市场……新规划已跃然纸上,美好未来呼之欲出。(温明生、黄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