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寺下镇坛前村村民袁善兰是一名病退军人,妻子患皮肤病常年用药,儿子年近40还未婚,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每天都在重复做着一件事——喂牛。“3000元的牛犊本金由县里的企业家、政协委员筹款垫付,我就负责养殖好,待牛出售后再返还本金。”袁善兰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这是我县立足县情,以“政协委员、非公企业家+贫困户+合作社”的扶贫模式,走出的一条合作共享、共同富裕的共享养牛脱贫路。截至目前,全县有139家非公企业参与到45个贫困村脱贫攻坚中,辐射带动贫困户3600余户,其中签约帮扶企业(商会)56家,投入帮扶资金148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31个。
为破解贫困户养牛没本钱没技术的问题,我县组织政协委员、企业家、机关干部职工以1人至3人为单位,帮助贫困户养殖1头以上肉牛,并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按照统一购买牛犊、统一防疫和管理、统一技术培训和服务、统一养殖规程、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标准规范养牛全过程。目前全县已有130多位政协委员、企业家和机关职工参与到共享养牛扶贫活动中,已筹集资金62.3万元,直接帮助207户贫困户购买牛犊,户均从中年获利2500元以上。
初冬时节,走进社溪镇社溪村荣达电子厂,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女工们正在忙碌地工作,展台上摆满了各式电子元器件。
“扶贫车间建在了家门口,忙时回家种田,闲时来做点工,上班顾家两不误。”女工何冬莲说,因家中人多地少,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尚幼,夫妻双方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周边打点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如今在扶贫福利工厂上班后,一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境况。
以“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我县积极引导灯饰、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去年8月,我县开始组建上犹灯饰产业高新科技园,计划投资15亿元,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灯饰产业高新科技园,计划兴办灯饰企业30家,开设扶贫车间300个。通过与精准扶贫有效链接,该园区将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办在了贫困户家门口,将部分灯饰加工、装配环节外包给农村灯饰扶贫福利厂,让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全县建设就业扶贫车间67个,链接贫困人口就业创业873人。
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基础,我县还引进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绿化苗木、生态鱼等“两茶一苗一鱼”农业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吸纳贫困户投工投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36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油茶、绿化苗木产业基地带动2200多户农户增收。(黄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