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州市上犹县深入挖掘“非遗”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节庆品牌活动,积极探索“非遗”长远有效的保护路径,延续历史文脉,守望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 创新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写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时,上犹县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又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梅水乡园村中,随处可见镶嵌在客家民居门楣上方的客家门匾。一块块客家门匾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散发出古朴厚重的气息。
“客家门匾习俗”是上犹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县努力将园村打造成赣南“客家门匾第一村”,并在园村建设完成了“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和客家门匾文化长廊,集中对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姓氏堂号、先祖发祥地、先辈品行风范等门匾题词进行展示,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
该县还重点研发了一系列客家门匾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客家门匾习俗”的社会知名度。
此外,上犹梅水乡新建村游客集散中心坐落的奇石博物馆,是该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赏石文化习俗”的传承基地,馆内的赏石文化展览给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正在旅游景区兴建的“非遗”综合展示馆和“非遗”传习所,也将深入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激活当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
品牌化发展是“非遗”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的一种方式。上犹县深度挖掘渊源深厚、风格独特的地方“非遗”资源,将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融入到重大节庆活动中,倾力打造“非遗”节庆活动品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在社会上取得一定效应,有力地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山环水抱,峰峦叠嶂。走进国家4A级景区——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在感受独特景观和生态美景之外,还可以品尝各类特色美食。其中,备受游客青睐的是当地的客家鱼宴。阳明湖畔那一座座特色渔庄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游客的脚步。
“客家鱼宴习俗”是上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县在景区内选取历史久远、特色鲜明的渔庄挂牌成立“客家鱼宴习俗传习所”,选择技艺深厚、技法精湛的鱼宴制作人申报为“客家鱼宴习俗”传承人。通过传习所游客体验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景区渔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打响了上犹特色鱼宴品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鱼宴制作传承人授徒传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客家鱼宴习俗的创新发展。
上犹县积极举办以省、市、县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体的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客家美食节、传统手工技艺展示、“非遗”摄影作品展览等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到“非遗”节庆日活动中来,宣传推介了上犹题材丰富、种类各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强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该县还充分整合“非遗”民俗类项目,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以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节庆主题活动,将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衔接,促进了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文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