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探索,铸就了光芒万丈的苏区精神。
穿越承载荣光和热血的时空,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这片红土地上的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向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铿锵进发。
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振奋人心的脱贫画卷在这里展开,振兴发展的欢歌笑语在这里响起。“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老区的殷殷关怀,正激励着红土儿女接续奋斗,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
不忘初心的脱贫答卷
??鞔河耆髟谌鸾鹗幸镀合缁粕炒寤?菪∽楹笊健傲沂苛帧保??7位烈士长征前夕亲手栽下的17棵“信念树”苍翠挺拔。八旬老人华崇祁来到父亲栽下的“信念树”前,深深鞠了一躬:“您和先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啦!”
“共和国摇篮”瑞金,去年7月在赣州11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书写了赣南老区脱贫攻坚的精彩一章。
苏区时期,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93万余人参军参战,10.82万烈士英勇捐躯。由于战争创伤、山高路远、基础薄弱等原因,赣州至今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任务繁重。
共和国没有忘记老区,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把深情目光投向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并亲自推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明确赣州要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省委、省政府亦对赣南关爱有加,全力支持赣南推进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先后召开7次领导小组会议和4次工作推进会,研究协调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167项事项,32个省直厅(局)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出台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在金融、旅游、卫生等方面为赣州量身定制帮扶政策,助力赣州脱贫攻坚。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赣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向区域性整体脱贫发起总攻。
大余县内良乡白井村地处偏僻,以前村民靠种植毛竹和外出务工为生。如今,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游客络绎不绝;黄酒酿制基地蒸蒸日上,贫困户入股分红。整村脱贫的白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摘下贫困帽后,于都县罗坳镇茅坪村村民肖石元的猪年春节过得格外喜庆。政府给予他国家产业补贴、教育补贴、残疾补贴和低保等多种政策性补贴,加上务工所得,去年他家收入在8万元左右,不仅把房子装修一新,家具家电也全部配齐。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天,赣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交出了一份不忘初心的脱贫答卷。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5.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4%下降到2018年底的2.45%。继瑞金市率先脱贫摘帽之后,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基本具备脱贫摘帽条件。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三年来累计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203.6亿元,有机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穷乡僻壤通水通电,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拆除空心房、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洁厕入户……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801个“十三五”贫困村有序退出。
与时俱进的攻坚作为
“钟迎生,白竹窝组,帮扶措施:养牛2头+养鸡100羽+儿子外出务工+妻子茶叶基地务工;罗跃金,白石下组,帮扶措施:光伏发电+大棚蔬菜基地入股分红+儿子外出务工……”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委会大门口,贫困户脱贫公示牌分外吸睛。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扶贫,赣州在体制机制、脱贫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一条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精准脱贫新路延展向前。
在数据管理上,为每名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对其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常态化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确保户户过筛、人人过点。
在脱贫措施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换穷业”、健康扶贫“除穷因”、教育扶贫“斩穷根”、安居扶贫“挪穷窝”、就业扶贫“断穷路”、生态扶贫“改穷貌”等组合拳,释放扶贫叠加效应。
年前,瑞金市九堡镇慈坑村村民钟东庆分别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写了四封感谢信。三年前的他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生活十分困窘。2016年,市里推出金融扶贫政策,每户贫困户可以无抵押贷款8万元,3年内利息全由政府补贴。钟东庆利用扶贫贷款入股朋友的货车跑运输,并购买了60余箱蜜蜂,自主发展养蜂产业。2017年,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市里推出大货车驾驶培训补贴政策,钟东庆又报名参加了培训并拿到驾照,提升了增收技能。2018年10月,钟东庆的父母双双离世。正当他悲痛之时,得知政府为每名贫困户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照保险合同,其母意外致死的赔偿金到了钟东庆的账户,帮他渡过了办理父母后事的资金难关。
钟东庆只是赣州精准扶贫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其经历印证了赣州推动高质量脱贫的“方法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赣州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推行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特别是紧抓与群众收入密切相关的脐橙、油茶、蔬菜、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发展,几年来带动100.76万贫困人口增收。
——先行先试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政策,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大幅下降,从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建设农村保障房,采取政府兜底、“交钥匙”的办法,由乡村或理事会统建产权公有的小户型房,确保特困群众拎包入住新居。
——1506个就业扶贫车间分布于各乡镇,有效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缓解企业招工难、壮大村集体经济。
感恩奋进的激越交响
脱贫后,会昌县筠门岭镇学子村村民刘润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多为乡亲们做好事实事,来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曾失业在家的刘润山开起五金维修店,依靠勤劳双手盖上两层小楼房,还买了小轿车。
饮水思源,方知幸福的来路。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一幅幅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暖人画面正在红土地上涌现。
赣州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强化巡察问效问责,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全市932个贫困村每个村安排1名县处级干部挂点帮扶,选派3530名市县乡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3467支驻村工作队,选派驻村工作队常驻队员10111名。
带着“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庄严承诺,广大扶贫干部沉下身子,与贫困群众结成“亲戚”,逐户探寻致贫原因,精准制订扶贫规划,切实解决脱贫难题。
90后第一书记刘源,与妻子一起自愿到最边远的村驻点扶贫;“最美新娘”范友馨,上午还披着婚纱,下午就下村扶贫……苏区干部好作风历经岁月洗礼,愈加深入人心,激励着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撸袖实干、创新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干部群众之间双向传递。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赣州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进,不仅着眼当前变化,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仅重视“表”的改善,更着力于“里”的嬗变。
——以精神文化感召人。开展“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乡村夜话”活动等,让群众学政策、增信心;评选脱贫标杆,建立贫困户不良思想惩戒“黑名单”,传递扶贫不扶懒的政策导向。
——以智力扶贫带动人。组织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引导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统筹推进边远乡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学校和特殊学校建设,实行送教上门,发放学生资助资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省首创实施“农家书屋+电商”新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以乡风文明教化人。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屋场议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加强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赌博致贫、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专项整治。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团结巾帼力量促进农村落后风气好转。
扶思想、扶技术、扶干劲,志智双扶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贫困群众志气鼓起来了,自我发展能力强起来了,脱贫攻坚真正从“输血”走向“造血”,确保成果可持续。
决战贫困?哿ν?模?脖夹】翟鹞夼源??/span>
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国家部委倾情支援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互联网+”社会扶贫吸引大批爱心人士、社会资本聚力赣南扶贫,“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发动全市836家企业(商会)对接贫困村。在赣州,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交响乐”越奏越嘹亮,推动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落地生根,一项项真心真意的扶贫行动开花结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赣州,正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奋进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记者 张惠婷)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