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邹婷 邓雪萍
从市区驱车,约四十分钟的车程,来到大柏地乡杨古村。作为大柏地乡最为边远的行政村之一,杨古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贫困代名,直至2015年,它的头上一直都还戴着“深度贫困”的帽子。
而今的杨古村颠覆了人们对它的印象。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通村公路平坦宽阔、太阳能路_ n u灯整齐t i 5 3 T V @ -明亮、贫困户笑脸开心洋溢……很T v ]难相信这里曾经是“出门踏泥巴,居住土? 8 ( s F |坯房,环境脏乱差”的省级“十三五”贫g S $ # C 9困村。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杨古村抓住脱贫攻坚的发展机遇,迅速成为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这一切的变化取得,离不M 9 Q L !开该村结对帮扶单位市人武S k T部的真情帮扶。
传承反哺红土地
大( Z + Q 1 Z ! : w柏地乡是当年红四军挺进赣南的首胜之地,“大柏地之战”成为“红军成立以来最7 z = z K /有荣誉之战争”。80多年前,大柏地群众为那场生死之战、转折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宝贵支持,涌现出“年货送红军、老少齐_ X $ Z e 3上阵”的动人壮举。
80多年转瞬即逝,位于三d j U d N J W Q县交界处的杨古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闭塞,尤其是受人多田少、山多地薄等因素制约,当地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之中。在C M 6 # % 5 O201N g 8 U K5年以前,建档立卡b 5 a 1 X 0 | Q D贫困户还有62户266人。脱贫攻坚任务繁 8 D u I H [重而艰巨。
岁月变幻,底色历久弥新,潜沉在深处的红色基因通过行动来传承。
受红色基因的感召,市人武部主动请缨,把杨古村作为定点帮扶村。“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我们要铭记和感恩这片红土地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帮助老乡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人武部驻守官i C 2 g _ ,兵将把挂点帮扶杨古村,参与精准扶贫作 % _ 5 #为“反F Q O 2 ~ ) o . g哺B I r O Z R S 8 %工程7 } Z # ( g M”“报恩行动”。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人武部扶贫工作队进驻杨古村后,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反复论证,确立“帮建支部扶志、发展产业造血、助医兴教强基、汇聚合力跃升”的帮扶工作思路,制C D G c , C P u #定《帮扶杨古村脱贫实施方案》和《杨古村精准扶贫作战6 b _ X 3 S J w l攻坚图》? E I c C H b ) j,并挑选素质强、懂“三农”、能吃苦的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全身心投入帮扶k . 1 i , W w U m工作。一系列接地气、可操作的精准施策,成了推动杨古村脱贫的强劲引擎。
“看看群众当年S Z 9 ) G怎么援军支前,想想我们现在如何扶贫攻坚!”人武部全体干部职工在回望中感恩,在明责中奋z 9 t I z & m %进,一场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脱贫2 : o攻坚战如火如荼。
巨变山乡焕新颜
贫困人多、面广、程度深,是杨古村不得不面对的实情。如何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打好打赢这一仗?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l w I 4这是人武部扶贫工作队给自己下的命令。这份底气源于他们脚上沾泥土,心中装百姓。面对艰巨的任务,扶贫工作队只争朝夕、干劲十足。他们进村入户、o K k N Z f Y -奔走于田间地头,认真调研X O -,记录意见;忙碌于房前屋后研究对策,因人因户制定方 W F b 2 {案,精准帮, X @扶,用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实干为民的情| o . A =怀。多年来,人武部主官坚持每个月不少于2次[ E t ; j ` t 3到村里检查指导、现场办公;第一书记和常驻队员脱离单位日常工作,专职从事精准扶贫;5名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干部职工每个月不少于2次入户走访。
“感谢工作队引导帮扶我家种白莲,一年能挣个万把块钱。”春耕时节,杨吉钿望着自家的几亩莲田,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61岁的杨吉钿是杨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妇俩长年患病,孙子、孙女还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儿子、儿媳种地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扶贫扶在关键处,立足长远拔穷根!”为了帮助杨吉钿实现稳定脱贫,人武部扶贫工作队隔三差五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宣传落实扶贫政策,鼓励杨吉钿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在帮助杨吉钿申请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发展白莲产业后,] A 1 O H [ n H又助力杨吉钿儿子、儿媳开设豆腐作坊来增加收入。“一年下来能有6万余元收入呢!”
如今,杨吉钿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杨吉钿一家的变化仅仅是人武部通过产业帮扶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武部积极发挥地方党委军事部作7 r c d | Z用,F E N累计协调并落地738万元用于18类项目建设,以抓: @ ]好产业扶贫,夯实脱贫根基。先后帮助36户贫困户申请发放5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为28户办理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实现人均年增收1800元。
此外,人武部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20余万元,用于村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全村62户贫困户全数代缴新农合和疾病商业医疗补充保险;为23户贫困户86人解决了住Z v . I V y 房问题;为28户贫困家庭申请了教育补助共计6万余元;为18户贫困户申请扶贫专岗或公益性岗位,每户可实现年增收近万元。
一串串数据记录了人武部扶贫工作队员辛劳足迹。如今的杨古村,基础设施改天换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感恩自强奔小康
绿草茵茵,青山隐隐,巨变之后的杨古变得容光焕发又质朴清新。“我们要感谢国家、感谢党,没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到现在也不能从穷窝子里爬出来。如今的好日子,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说起这几年的脱贫路,感激之情写在了杨海生的笑脸上。
杨海生不敢z # | 3 .想是有理由的。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父辈世代从土里“刨食”、居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日子一贫如洗……几十年以来,杨海生深陷贫困的泥潭,梦想着可以挣脱命运的桎梏。2016年,几位“军装绿”的到来,开始了杨海生的圆梦路。
“海生人老实,勤奋肯吃苦,扶他一把,准能跑起来!”该部政委刘波系杨海生的结对干部,为帮助他尽早脱贫,刘波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路径:以政策兜底为保障、以安居乐业为重点、以发家致富为方向。
列出“作战图”,排好“时间表”。杨海生家庭生活的变化悄然而至。“现在,我们夫妻俩每年有2400元的残疾补助,一家四口每年的低保收入大概1.6万元。扶贫工作队还为我们争取到4万元,盖了宽敞牢固的保障房。”杨海生说,“外面下8 m P R ~ W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2017年乔迁新居的那天,他激动得彻夜未眠。
基本生活有v 8 A T + g 0 f 5了保障,杨海生的精气神越来越足。“以前总觉得自己身体有残疾,什么都做不了,穷是应该的。结对干部告诉我,人穷志不能短,只要不是懒人,谁都能脱贫!”杨海生说,结对干部的帮扶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在脱贫路上,他踏出了“产业致富”这一步。
杨古村山林资源丰富,依托这一优势,在结对干部的共同谋划下,借助E p x . 专项产业扶持资金,杨海生在林子里养殖4头肉牛,年增收近7000元,并且散养了一7 { ` ) Z C [批土鸡,它E s P x 1们体格娇小,肌肉结实,在电商平台上,一4 i c 0 & p C只鸡可以卖到100多元。“前段时间,我市扶a C y u贫产业‘华麼麼’泡菜创始人华小英与杨海生结成了社会帮扶关系。”结对干部刘波告诉记者,除了物资帮扶,华小英计划在杨古种植大棚蔬f [ f e . @菜,带领杨海生一起发展产业。“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把产业做强做大!”杨海Z G z ~ # i生时常笑容满面,脸上透着自信和幸福。
等,等不来真正的富裕;3 ? 0要,要不来长久的幸福;靠,靠不来美好的生活。人武部把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作为主要任务,积极开展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活动,促进贫困群众转观念G ~ g E R u h、学技术。而今的杨古,自立自强、勤劳务实,已成为村民们的行动自觉。61户像杨海生一样的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摒弃懒、贪、占习气,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双手去致富。
据了解,该村目前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白墙黛瓦幢幢,清渠净水脉脉……春日的杨古村静谧祥和,阡陌纵横的k N K 5田野里,禾苗嫩绿鲜亮,蓬勃向上;乡间村道上] T | ;,肩扛锄具的村民们正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a | | p W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