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来到金龙镇兆坑村,眼前一片金黄的稻田,村组道路四通八达,白墙黛瓦点缀其间,产业基地欢声笑语,欣欣向荣的景象扑面而来。
兆坑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境N 1 U o 4内的龙兴水库是县城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期; f 4 v * S以来,M 6 t ` Z ] 1 { W由于偏远@ t X Q地处山区,村里控开、禁养范围大,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近E 9 a年来,该村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 J } D,即运用“加法”增收入、运用减法减负担、运用乘法猛飞跃,运用除法拔穷根,2019年底,成功实现整村脱贫的花样逆袭。
立足实际走出新路子
在绿丰灵芝合J a 4 9 q作社的灵芝培育厂房,可见十来个村民正不停把木屑、稻草、有机肥料搅拌在一起,贫困户钟良柱也在其中,60多岁的他边忙活边高兴地说:“我家俩口子都在这里上班,都是轻松的手头工夫,两个人加起来一天有160块呢!t 0 O $ 4 v : *”
一直以来,如何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成了驻村扶贫干部和镇村干部的“心病”。转机出现在2016年4月,立足兆坑村的优越* ; H g a H 7生态环境,一条“林下生金”的路子鼓起5 % i e S了贫困村U F 2民的“钱袋子”。
在镇村干部牵线搭桥下,致富能人钟元金、钟成荣发起成立了绿丰灵芝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为全村30户贫困户提供灵芝菌种,所得x = f ,收益为村集体经济收Q , V入,并为每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他们还打造了600亩的灵芝s B L [ n基地,为钟良柱在内的14名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兆鑫林下种养专业合作社也流转土地1000多亩,打造草珊瑚基地,全部销售到药都樟@ L c树。除了灵芝基地的活,钟良柱夫妻俩还在草珊瑚基地务工。“干完一天的活,我还A V e M o W要去光伏基地看看电闸,打扫打扫,这样村里又会给我每月200块呢。”钟良柱说道,为了让家里增收,B G A p Q * Q t v村里还聘请他的妻子黄昌凤X R 3 + r做了保洁员,一年下来,他们家的收入达4万元。
驻村扶贫单位中石化也加大帮扶力度,帮村里出资30万元入股金龙镇汽修城,县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建设1^ : B ( R J |00千瓦光伏基地,“汽修城红利和& P q $光伏产业,两项产业加起来,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2万收入,现在有钱了,我们各项工作都更好开展了。”村支书钟良忠自豪地说,村集体收益不但壮大了村集体,还为贫困户的公益性岗位补贴、产业奖补、兜底保障的差额分配提供了经& y N , - ( $ ]济支撑。
巧借东风打造新产业
想要脱贫快,全靠产业带。h p c 0 f p K p c尝到甜头的村民有点跃跃欲试,但是没资金、没技术的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样的情况,驻p J & ; f f !村扶贫单位结合调研走访,和村里提出“造血Y T 6 p ( 2 ^式”、“开发式”金融扶贫,让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 m g } } + x ! !紧密结合,通过“扶持一个扶贫农户、支持一个扶贫项目、带动一个扶贫产业”,让产业助力家庭集体就业,实现脱贫。
“多亏了这些扶贫干部W w l a @ 9,四处联络帮我贷款5万元,做起了养殖# l 3 e ^ p,这日a ( m 3 p A u |子过得越来越有p @ } i盼头。”今年58岁的陈元明就是靠着金融扶贫脱贫的,从小干着农活长大,不缺力气的陈元明曾经苦于没资金、缺技术,家里经济条件上不去,2015年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z m [ f y ~困户。
驻村“第一书: ( m R @ R ? y记”钟祖盛得知情况后,积极奔走,2016年为陈元明申请了5万e { x : f 1元的贫困户贴息小额贷款,一边鼓励他Z ` , u k H _ % K加入村里的灵芝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赠送的370袋灵芝试着干起来;一边又送来了300只鸡苗让他多渠道致富。
充满干Q Z 8 o ^ K [劲的陈元明在自家屋后的山林里搭起了鸡棚,一有空闲就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养鸡技术,经过精心饲养,不到9 + Z { &半年陈元明养的鸡开始产蛋,扶贫干部又帮着推销鸡蛋o ; P 1 v和成品鸡,连同每只鸡10元的补贴,仅养鸡一个产业,陈元明当年就增收了10000元以上。
带着这份希望和干劲,陈元明又养起了蜜蜂,e 5 k a一年收割下来的蜂蜜增加了近3万元的收入。在蜂蜜养殖基地,有一片30多亩茁壮= e 4 h U 3成长的杉树林,钟祖盛告诉笔者,这也是陈元明的产业,再等十来年,杉树成材后,他还有一笔五六十万的大收入。
在兆坑村,像陈元明这样贷款发展产品的贫困户还有14户,他们借助金融扶贫贷款78万,纷纷走上了种养殖创业之路,成倍扩大了经济效益。
喜迁新居开启新生活
穿过一片金黄的稻田,笔者跟随村长钟金萍来到钟成鑫家,一栋二层小楼房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屋内,干净清爽更令人舒适。“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人才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钟成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前些年,钟成? d B # Q P鑫因病致贫,大笔的医疗费让这个家W / 4 % p F 6 . |喘不过气,根本暇顾及光线昏暗的土坯房。然而,这些却牢记在扶贫干部心头,了解到钟成鑫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立即为其申请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前两年,钟成鑫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减去医疗费用、教育费用负担,并靠着自己的装修手艺存了一点钱,加上2万元的补贴,他拆掉了k Y = u U H ? ` h老房子,建起了新房子。
安居扶贫温暖的不仅是钟成鑫的心,还有易地扶贫搬^ S L ) E $ T E ^迁户钟良周,作为兆坑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之一,钟良周一家四口曾经挤在60平的危旧土坯房里,通过宅基地置换,2019年初,他家只花了1万元就搬进了位于县城五
岗场安置房,新房里水电和现代家具还一应俱全,] ; o n T R $“这辈子也没想到只花这么一点钱就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钟良周一e j w家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大力落实安居扶贫政策,极大改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19户贫困村民都因此得了实惠。
改变的不仅仅是住房。兆坑村按照“缺啥补啥”的要求,以贫困村基础设施为重E c F p点,硬化了村内d S } c o d A巷道,修建了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使群众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脱贫只是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我会带领村民再加把劲,( z 8 L 5把U 6 8 &生活越过越好”村支书钟良忠说。
如今,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兆坑村= F U正在悄然崛起。(钟慧燕 张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