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党组织是关键。”我县突出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牢固树立“党建促脱贫、党员作表率、群众得实惠”的理念,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村里有钱办事、群众增收致富、基层基础夯实的良好局面。2019年底,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556.78万元,村均达29.73万元M n # M M ? 8,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占20.93%Y t G。
党建引领 顶层设计
打@ u Y y d - y 6造村级集m @ j W ?体经济发展引擎
▲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管理办法、激励措施
村强,则民长富;民富,则国久安。我县把. q M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从党建引领入手,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最强引擎。
——高位推动。我县把. F @ = 6 P e P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检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指标,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管理办法、激励措施。通过成立发展壮L M 5 S / ^ 2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统筹各方力量,明确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定任务、定措施、抓考核,激发乡村党组织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
——压责促动。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终考核,对于未完成指标任务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一票否决”,促使乡镇党委主动靠前,帮助村里谋思路、跑项目、找市场。
——激励驱动。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成效相结合,与评先评优、村干部报酬、绩效考核、“党性! H -体检”结果等挂钩,搭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平台,对年度“双述双3 + E @评”优秀的村干部,按照不低于年基本报酬10%的比例进行绩效奖励,打破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 | Y B 7 U k,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支部引领 集/ : ; { p N智聚力
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金龙镇通过“乡镇统筹、村村抱团”模式打造的岗背汽修城项目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县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集体增收新途径,拓宽村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来源,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巧用政策,打造发展增长点。今年来,我县将早稻种植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行有效链接,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发展粮食生产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拨付早稻种植奖补资金1000万元,由村委会负责所在村抛荒耕地的统一流转、统一托管,统一出租,发展粮食生产,收益归村集体。对种植50亩以上、100亩以上、200亩以上分别给予200元E w ^ q h K T/亩、250元/亩、350元/亩的补助。截至目前,全县86个村有72个村集体共种植r Z z Z ~ t ? v早稻23718.9亩,光补助这一项就可带动村. j H N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加801.1万元,村均增收11.1万元。
——示范带动V { o 1,提升发展内动力。我县大力推广“A X z f t股份制合作”“异地置业”“参股旅游”“盘活资源”“产业经营”等9种发展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注重总结提炼经验,通过选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广经验,将全县村级集体经L } y 7济发展推向新高度。如城厢镇、大吉山镇成立镇村产业发展公司,实现村均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陂头镇通过村村入股开发建设农贸市场,解决偏远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金龙镇通过“乡镇统筹、村村抱团”模式,组织# A d M W全镇18个行政村共同投资约2200万元,打造了岗背汽修城,不仅让各村集体创收1.6-8.64万元,还拿出9间汽车修配商铺,吸纳183户贫困户“入t # { Q股分红”,户均增收超过1000元。
——资金扶持,壮大发展生力军。我县与银行开展“红色信贷”合作,针对党员创业基地、党员创业先锋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支持X 7 * ! 4 A k W Y。鼓励农村党员创办高山蔬菜、芳香花木、林下灵芝等特色产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县已成立了38个% w 6 !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建立了87个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全县农业产业覆盖率. ^ V y g达83.4%。截至2019年底,该县8个贫困_ z U O m t & b村已全部退出,已脱贫4291户1459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8%。
选优配强 多方h M V | ` v帮扶
汇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县不断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各部门优势,强化指导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村级~ o G集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配强“领头雁”。注重把村里的致富能手4 L N ! S 1 o o、农民经B . T z S V =纪人、合作社负责人中懂经营、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能人选为村干部,定期开展培训和考察V S 9 / [ & 0 C D,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_ @ { ; - (强化党建引领,进W N `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实现村书记、主任“z o [ V x u d一肩挑”比例达52.3%,并按照法定程序将村支部j 3 v q l书记选为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选优配强86名村第U t r / A L } i一书记,及时调整抓党建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无思路、无举措、无成效的干部,着重将有头脑、有眼光的在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创业大学生等432人纳入“村后备干部库”,为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用他们g V A P : m } ~的先进理念影响和带领群众致富强村f { ~ L % y h。
——打造“强支撑”。我县坚持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扶贫,党员县领导带头联系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加强部门帮扶,Z 8 [县级相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从班子建设、发展E r : V规划、人才培训$ M } { = 2 H 8、资金支持等方面对所挂点村集L % 4 g S h z体经F V Y w _ ~ _ H b济项目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兴办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加大政策扶持,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e e I K k时,统筹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引导支农、扶贫、产z ` C T w业等各类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M t W U E u l目适度倾斜,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增强“输血”功能,持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y E g ~ P H W j 8保障。
——改革“提效能”。我县坚持“赋d q x S Y L Z l Y权能、激活力+ ) H、促发展”原则,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法宝,持续发力、增 . D强活力、注入z 7 V p动力。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U P v b R e d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土地和固定资产经营权抵押融资等功能,实现变“闲”为“宝”、变“死钱”为“活钱”。同时,构建县、乡、村三级“保姆式”服务体系,通m % x e V g g过抓政策、育主体、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村集体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