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声音从这里传递到基层,致富知识从这里获取,有困难有需求也从这里反映,近年来,宁都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凝聚民心的百姓之家。
党的声音在基层传播
“请大家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科学参与疫情防控,自觉维护村庄环境卫生。”近日,宁都县湛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大喇叭”、移动宣传车、广播喇叭和悬挂横幅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及时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对院落进行彻底清理,消除卫生死角,加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清运力度,做到人居环境整治无死角、疫情防控全覆盖。
“疫情期间,少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在长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的倡导下,该镇举行了“戴口罩,我倡议,我行动”活动,带动不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千名长胜老表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街头倡议“出门戴口罩”。
在田头镇边斜村,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广大党员在流动捐款箱前自愿献上自己的心意,大家你50元、我100元,踊跃捐款奉献爱心,积极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田头镇村头村退休老党员江新民向宁都县红十字会捐献1000元:“因为我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尽我的力量,回报祖国,为人民做点贡献。”
宁都县文明办主任伊建新介绍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文艺志愿者等柔性融合,建立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抓好基层宣讲,传递党的声音,让党的政策、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并以强烈的感恩之心激发强大的奋进激情。
凝聚脱贫致富智慧
“大棚内外要及时消毒,土地下肥要适量,以农家肥为主。”近日,青塘镇社岗村农技人员在指导群众开展春耕备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中,青塘镇顺应农民需求,广泛开展“学过硬技能”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富民,脱贫攻坚果实丰硕。
“文明实践站瞄准产业规模、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培育新农民,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青塘镇党委书记汪远松介绍说,去年8月9日,青塘镇正式挂牌成立“宁都县信晟产业有限公司李天来院士工作站”,并在社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分站。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院士工作站紧紧围绕“适合华中地区生态环境和种植作物要求的连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基于环境调控与无害化处理的设施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适合宁都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引进、设施高品质蔬菜(番茄)生产系统建立及推广”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能培训。目前有沈阳农业大学驻站院士1人,教授、专家5人,公司科研人员5人,在培育新品种和技术难题攻关中展开了深入合作与研究。
“宁都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工作当成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在每个乡镇各安排一个试点村,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三合一’融合,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伊建新介绍说,该县要求各试点站脱贫攻坚月推进会,做到精神扶贫与文明实践活动紧密融合部署,文明实践内容紧紧抓住扶德扶志扶智,通过政策宣传宣讲、道德“红黑榜”发布、正反典型宣传曝光、技术技能培训、农村环境整治、“五净一规范”等,实行每月任务清单落实模式,群众自主自力精神状态明显提高,脱贫质量得以改善。
多种模式成风化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帮助服务大家,而且把他们的故事搬上宣讲台,感召更多的人,让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湛田乡党委书记黄云耘讲述了新田村乡村医生胡心平的故事。
一生从善行医的胡心平,困难户看病记账,五保户免费治疗,出诊从不收诊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被评为“优秀党员”“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群众满意乡村医生”“全省百名优秀乡村医生”等。在新田村文明实践站工作中,胡心平利用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动群众并组织开展道德“红黑榜”、清洁家园、文明新风户、文明信用户、孝星贤子、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去年9月27日胡心平因病去世,全村老少自发为他送行祭奠。在他的影响下,如今的新田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邻里和睦。
赖村镇“卫东文宣队”一直是传播正能量的民间剧团。在文明实践活动中,他们用诙谐的小品、生动的采茶戏等节目,向当地群众传递文明新风。
“宁都是个‘戏窝子’,乡村群众爱看戏,利用草根剧团的演出,老百姓不仅爱看,看得懂,而且信得过,记得住。”黄陂镇党委宣传委员郭昀介绍说,剧团在各村演出,影响了一大批人。
“为了使文明的新风吹拂到每一个村庄,各乡镇实践所、站、部门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活动,这样才能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伊建新介绍说,小布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免费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在梅江镇城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为老人开展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养生讲座、病情追踪等服务;还有不少村,以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等为主的硬件设施和以“送戏下乡”“春泥计划”“星级文明户”评选等为主的文化普及、文明创建活动,构筑了整个乡风文明建设的框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胡冬云、曾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