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宁都县青塘镇河背村,一排排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纤细的黄椒挂满枝头。
“干部给力,自己努力,一棚菜撑起了一个家!”脱贫后的林金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第一个无线侦察电台旧址……宁都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县之一,这里俯拾皆是的红色印记,诉说着往昔岁月峥x ? V t F嵘。
时光如水,情怀依旧。无论是在当年的革命炮火硝烟p % j 4 n 0 S W !中,还是在如今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 L M g I心不改,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情如昨。
4月26日,省政府批复宁都县正式退出贫) : s ( / -困县序列。欢声,叩开千家万户门;笑语,飘荡乡& N ] S ( , 1 / W野阡陌间。宁都县坚持党建l ! R ! B 5 i D f引领,精准施策、苦干实干,在这片红色土地催开幸福之花。
干部领好路群众迈开步
这些天,青塘镇河背村村民林金明格外忙碌:辣椒俏销,他要赶着扩大规模,平土地,移菜苗……跟五年前相比,林金明判若两人~ % 5 0 g W k x q,那时,他身无长技,内生T 1 } ] / n x t 4动力不足,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苏区时期,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河背村召开青塘会议,为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b 8 y $了基础。当年河背135户人家,参加红军的就有82人。硝烟散去,全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46人。
“当年那么困难都d l @ &能打胜仗,现在有什么L H ^理由脱不了贫!”村党p ) ; v _支部书记何炳生说,河背有着光荣历史,不让| 3 j m一个村民在小康路上掉队,关键是要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发动群众解决好思想根子上的问题,激发内生动力,苦干实干斩穷k * = W根。
攻坚战场,党旗高扬。宁都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家访、脱贫典型宣讲、农民剧团巡演等方式,Y g { R向群众宣传阐释好各项扶贫政策和惠民举措,开展特色种养、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不断增强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信心# s ` d 7 o }。
何炳生一次次来到林金明家,开导他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并为他量身打造了发展大棚蔬菜的计划。2019年,长了8 M 5 V n A 4 X志气的林金明,种了6亩大棚蔬菜,赚了45000元,一举甩掉贫困帽。
“幸福等不来,拼搏才精彩。”对坊乡半迳村贫困残疾青年廖竹生对此笃信不疑。在宁都县电商孵化园,记者看到手腕无法伸直的他,正用能动的四根手指点击着键a $ x盘。
廖竹生开了一家网店,每天上班时间,就用这种方式与客户进行交流。+ g s B Z Z ! i经过几年的拼搏,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新房。家里的墙壁上,张贴着他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荣誉证书。
干部领好路,群众迈开步。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宁都3万多户贫困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感恩奋进,越干越有劲,越干越自信。
联结产业链摘去贫困帽
全程高速,一路坦途,记者驱车来到红色小镇小布,这个昔日偏僻贫穷的山乡已蝶变成全国茶香小镇、国家4A景区。在横照村,贫困户吴满秀端上一杯香气四溢的新茶` 5 %迎客。
“山地流转有租金,茶园务工有薪金,认购茶园有股L F T E金。”吴满秀细细盘算,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可脱贫,稳得住,能致富。
小布镇,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成X A 7立地。当年苏区军民万众一心打胜仗的红色故事在此传颂至今,为小布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这里的1万多亩茶园,吐绿流金。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宁都将支部建- J d ` ; E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重点打造蔬菜、脐橙、黄鸡、茶叶、油茶、白莲等特色种养业,并建立“党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贫困x 1 ;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Y K 5 p 9 Y户紧紧“绑”在产业链条` g k w ! ; $ i ,上,参与产业建W c { P f -设、分享发展红利。
党员带着群众干,支部推着产业跑。行走在会同乡谢家坊村,但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着脐橙,枝头上正挂满橙花,溢X 3 a B C e m出阵阵清香。党员张春生在村里第一个种植脐橙,村党支部在山地流转、技术培训、市场促销等方面发力,吸引其他农户纷纷加入,目前全村脐橙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000亩,成为 h B y D { 7远近闻名的脐橙专业村。
联结产业链,摘去贫困帽。据悉,全县已有1.8万户贫困群众借力蔬菜、脐橙、1 s a V [ e黄鸡、茶叶等产D 6 ) C q % = ~业脱贫,全链参与、全程收益,使链上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弘扬好作风脱贫高质量
手Z Z s , F * ? u电如萤火,隐隐约约照亮的是固村镇湖坊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红红进山的路。家访了几户人家u D D a F,已是晚上8时,可她坚持往山坳里走,“这周要Z T H ? ~ | 3下雨,我担心一些老人会悄悄搬回土坯房居住,得一户一户去看看才放心。”
讲惠民德政、问家庭情况、问意见诉求,l ( a s 1 | h帮落实政策、帮解决困难、帮化解矛盾……宁都实行“家访制”,6400多名帮扶干部入户家访,促进干群连心连情,各项扶贫举措抓得更细、落得更实。
养黄鸡、栽烟叶、种脐橙、修通组路,李红红跟村“两委”成员和扶贫工作队一道,夜以继日,精c ] O c R m 8准“绣花”,用心用情拓开一条“穷村奔富”之路。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苏区时期的山歌传唱至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 z m 2 H X d上,宁都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下足“绣花功”,力啃“硬骨头”,向高质量脱贫发起冲锋。
今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黄石镇山梓村贫困户郭东华家的黄鸡一度滞销,驻村第一书记陈孟春发动亲朋好友帮着跑销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黄陂镇高_ a N田村贫X ? U P + h b困户赖子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驻村第一书记曾昭优及时为他申请慢性病卡……在宁都,党员干部忙前忙后,脱贫政策一项项落细落实,群众难事I p | %一件件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战场上,太多的感动直抵p 2 3 , x 4人心。县环保局驻钓峰乡罗村第s # Y k一书记何文卿让妻子谢芳从县城学校转到罗村任教,把家从县城搬到了扶贫第一线;县直属机关工委驻安福乡社溪村第一书记赖旭鲲在妻子身患重病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坚守扶贫一线,甚至连父亲去世时也没能赶到见上* p % i C 2最后一面……
实干,带来实效。如今,宁都已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
“这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对群众庄严承诺的坚决兑现,是对革命先烈先辈的最好告慰。”县委z ! C书记邱建军表示,实现高质量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将按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i U ) j q k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 C f t _ p L效衔接乡村振兴,致力决胜全面小康。(廖海峰)